小药箱里大文章
——内蒙古实施小药箱工程,建立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纪实
2014年3月20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编者按:内蒙古从薄弱环节和农牧民需求入手,在偏远贫困的农村牧区实施小药箱工程,建立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国家有关部门誉为基层医改的亮点。这一探索找准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着力点,为解决地广人稀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冬季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积雪覆盖,苍茫一片。从海拉尔到满洲里的公路两边,蒙古包偶尔闪现,冒出缕缕孤烟。
在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伊和乌拉嘎查,通拉嘎老人的蒙古包孤零零地坐落在原野上。走进蒙古包,迎面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银色小药箱,里面装得满满的,有消炎药、感冒药等,还有三个小布袋和几本小册子。
嵯岗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敖红梅介绍说,这些药都是老人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的,都是基本药物和蒙药,医保按照50%报销,其中体温计、消毒水、创可贴价值10元,是政府免费发的。小布袋用来装不同的药品,便于区分,小册子分别是小药箱药品管理册、巡诊手册和健康教育材料。
像这样的小药箱,在内蒙古偏远牧区的牧民家中正逐渐增多。别看它小,里面可有着大文章……
出行难、成本高,牧民的看病难、看病贵
通拉嘎老人今年64岁,家离着国道2公里,距嵯岗镇28公里。平常拿药看病都要打车去镇里,一个来回140元,冬天贵一些,要200元,而且雪大了还打不着车。
嵯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晓明说,全镇有3200平方公里,服务半径达到100公里,服务人口8000多,其中牧民1300人。
新巴尔虎左旗是内蒙古33个牧业旗之一,面积2.2万平方公里,辖2个镇5个苏木,总人口4.2万,其中牧业人口约6500户、1.8万人,牧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1人。
全旗直接为牧区服务的卫生院有12个,每个服务半径都在50公里以上,牧民群众看病就医出行难、成本高。同时,长期在寒冷条件下从事牧业生产,很多牧民都患有慢性疾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
另一个牧业旗四子王旗,情况大致相似,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还不到1人,牧区有11个卫生院。在查干补力格苏木卫生院,记者了解到,它的服务面积是318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913人,最远的牧户离卫生院100多公里,接近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牧民哈斯尔登家离卫生院最近,也超过了20公里,平常小病就扛着,实在扛不过才到苏木买点药。
记者从内蒙古卫生厅了解到,内蒙古地广人稀,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较低。每个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服务面积是275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50平方公里)的5.5倍。在农村牧区,距离最近医疗机构在5公里以上的住户占29%,用最快交通方式超过30分钟到达最近医疗机构的农牧民占14.5%。特别是牧区,远离城镇,冬季大雪封路得病出不去,夏秋季转场放牧得病无诊治场所,就医难是很现实的问题。
流动与固定相结合,卫生服务新模式
2011年,通拉嘎老人家里来了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给做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送来小药箱。
这一年的6月,小药箱工程在包括新巴尔虎左旗在内的呼伦贝尔市的4个牧业旗开始试点。
小药箱由政府免费发给偏远地区的牧民家庭,每个药箱的采购价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里面的药按需配置,与每个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相适应,全部是基本药物和蒙药。用过的药,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现场报销,过期的药则收回。每个药箱都有药品发放登记本,记录着有效期、发放日期和清理日期。一年中,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至少2次,对慢性病患者至少4次,服务内容包括看病,小药箱的管理,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防治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等公共卫生服务。
以小药箱为载体,流动与固定相结合的农村牧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应运而生。
以新巴尔虎左旗为例,全旗确定每个医疗机构辐射5公里的医疗服务圈,形成固定的服务面;对5公里以外的牧户则由医疗机构组成流动卫生服务站,以小药箱为载体开展服务。这样,点面结合,形成一个基本覆盖牧区、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网络。
在嵯岗镇中心卫生院,墙上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公示栏,每个团队一般由4个医护人员组成。院里停着一辆越野车,车身上涂着“流动卫生服务站”汉蒙两种文字,车里放着布病防治流动检查箱。
晓明说,每个服务团队到牧民家开展服务,都有纸质的随访记录,并且把有关信息录入车载设备——多参数健康检查仪,回到卫生院后将信息拷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与旗里的卫生行政信息系统联接,旗卫生局对卫生院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
据新巴尔虎左旗卫生局副局长杨白龙介绍,自治区给配备了流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车,每个卫生院一辆。目前,全旗共发放小药箱4003个,实现了医疗机构5公里以外牧户的全覆盖。一个较为顺畅的小药箱工程运行机制已经形成。
四子王旗从2012年开始实施小药箱工程,先在查干补力格、红格尔两个苏木试点。据旗卫生局副局长李建忠介绍,目前共为1886户牧户发放了小药箱,准备用2—3年的时间为牧区所有常住牧户配齐。流动与固定相结合的卫生服务模式在逐步形成。
一举多得,小药箱承载大卫生
哈斯尔登在2013年做了两次体检,量血压、做心电图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在几公里外住的老母亲得了心脏病,一打电话,卫生院的救护车就开过来,由于病情严重直接送到了医院。
查干补力格苏木卫生院院长贾建平说,每户牧民小药箱用药报销后,自己付的费用在200元左右,高的有三四百。
“小药箱对我挺好。”通拉嘎老人说,发小药箱时检查出了高血压,巡诊手册上有医生的电话,有病就打电话问。
小药箱工程的实施,使广大牧民群众缺医少药问题得到缓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切实提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也随之转变,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巡诊服务。
敖红梅说,她们这个服务团队负责的伊和乌拉嘎查有牧民200户,最远的80公里,每次巡诊都是早上7点出发,带着面包、火腿肠等吃的,一天10来家,晚上9点才往回走。
据晓明介绍,流动服务车不到2年就跑了近8万公里。
同旗的塔日根诺尔卫生院院长满都拉胡说,他们一年下去服务的天数能有100天。
新巴尔虎左旗有关部门做过效益评价,全旗实现小药箱全覆盖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户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次所需的经费平均每户是150元,而4000个牧户到卫生院享受1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平均每户要消费500元。这样,小药箱可以为每户牧民节省500元,社会成本则每户节约350元,为4000个牧户共节省社会成本140万元。
全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健康档案建档、孕产妇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的指标都达到100%,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提高到98%,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更是从14%提高到97%。
值得一提的是,小药箱工程还承载了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的四项,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找到了医改政策在牧区的落脚点,对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内蒙古卫生厅去年做过统计,截至2012年底,小药箱工程已扩展到6个盟市11个旗县。自治区投入500万元引导资金,各盟市、旗县政府筹措2500多万元,共发放小药箱20081个,建立流动卫生服务站171个,受益人口达到20万人。对试点地区的评估结果显示,平均每年为每户牧民节省就医开支978元。
小药箱工程曾被国务院医改办、原卫生部等赞为基层医改的亮点。
下一步,根据内蒙古卫生厅编制的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区58个旗县(市),包括33个纯牧业旗市和25个偏远贫困的农业旗县实施小药箱工程,建设以苏木镇卫生院为枢纽,固定的嘎查村卫生室、小药箱和流动卫生服务站相结合的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牧区卫生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使49.5万户、284万农牧民受益。
记者 李继学 史生荣 通讯员 赵大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