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让文化市场和文化惠民相得益彰
——天津市实施政府购买高端演出进行大众化推广模式纪实

2014年1月9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13年9月,天津市财政局、市文化广播影视局联合出台了《支持高端演出、高端展览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动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通过补贴高端演出门票,让普通民众买到5折票价的推广运营方式,赢得市场和市民的追崇,2014年各场新年演出门票销售火爆,文化市场异常繁荣。

  “天津把补贴资金直接补在门票上,票卖得多,就补得多;剧院补贴多,就赚得多;赚得多,就能请来更多世界顶级艺术团体,催生文化惠民升级版。”天津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用“三个多”道出政府推行高端演出市场大众化运营模式的路径。

  财政补贴不再“摊大饼” 

  过去,高端演出带来的高成本、高票价、高门槛,常常让普通观众望而却步,没有门票收入,演出公司和剧场出现亏算,叫苦不迭。怎样把高雅艺术请来,让观众走进剧场,让文化企业有赚头?天津市政府制定文化惠民政策,按照“政府补助、降低票价”的原则,对以非商业赞助形式引进的、由国际著名艺术表演团体承演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交响乐、室内乐、歌舞剧等高端演出给予补助,即对票价给予50%的补贴,如果一张票300元,则政府出150元,观众出150元,补贴后,300元以下的票占全部票的50%以上。

  百姓看高端演出,政府帮着“买单”,补贴资金怎样使用才能做到高效透明呢?记者看到,一张祖宾·梅塔交响音乐会的门票上,清楚地标明原价和补贴后价格。经过补贴后的票价共有六档,300元以下的票价有三档,分别为90元、190元、290元,其中300元以下的票超过总票数的50%。新年音乐会所有演出门票的补贴价格和原有价格全部公开展示,不仅门票上有说明,所有的售票网站也在明显位置上做了标注,卖了多少票,多少钱卖的,一目了然。

  天津财政补贴不“摊大饼”,不走“补亏”扶持的老路,而是根据上座率的实际情况进行补贴,卖不出去票,就没有补贴,制止剧场一亏损就伸手要补贴,把剧院场馆完全推向市场,提升艺术档次和服务水平;同时把补贴补在票价上,降低观众消费支出,使更多普通百姓愿意购票,做大高端演出市场,保障剧院场馆的生存发展。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士介绍,天津高端演出每场补贴最高为60万元,如果每年最多引进12场高端演出,那么政府每年给予高端演出的最高补贴数额是720万元。天津的政策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政府把钱补在百姓的票价上,为解开高端演出市场难题打开新思路,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百姓参与,使高端演出大众化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剧场承接演出不再“哭穷” 

  天津大剧院是天津地标性建筑,2012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剧院经营采取委托传媒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一年多来,剧院承接了进300场高端演出。然而,由于演出成本过大,票价过高把很多观众档在门外,上座率不到50%,剧院经营出现亏损。天津大剧院和运营商的主要负责人钱程告诉记者:“2012年剧院举办各类演出239场,亏损场次136场,占全年演出场次75%。”

  针对高端演出市场运作出现的“先天不足”,天津市政府组织财政、文化广播影视部门进行调研,决定支持天津大剧院运营管理。一方面,对剧院取暖、制冷等公共设备使用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对大剧院产生的税收,其地方税收留成部分给予返还,财政补贴与门票收入“挂钩”,鼓励剧院减低票价把群众请进来,政府扶持剧院开拓市场。

  好政策为盘活高雅艺术市场提供了保障。此后,天津大剧院引进了很多世界名团。钱程感叹:“观众进得来,我们才敢去引进,有了政府的支持,今后我们在国际演出市场的谈判桌上腰板就更硬了,现在剧院2014年全年的演出活动已经排满了。”

  作为《办法》补贴的第一个演出项目——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来津,票房销售极富戏剧性。虽然观众对有“世界第一天鹅”之美誉的芭蕾舞演员洛帕金娜期待已久,但《办法》实施以前,每天只售出几十张票。《办法》实施当日,就售出600张票。随后,票房一再攀高,5场演出的上座率均超过了九成,不仅天津老百姓掏钱买票,海内外近8000名观众打“飞的”、“火的”或乘高铁来天津一睹芭蕾航母“马林斯基”的风采。天津高雅艺术市场的潜在需求瞬间被激活释放。

  记者在天津大剧院售票处看到,2014年天津大剧院新年期间7场高端演出门票全部售罄,原先冷清的售票大厅变得异常热闹,很多群众前来咨询订票,可见补贴政策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影响。

  著名指挥家、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津大剧院引进像‘马林斯基’这样水准的演出,为天津带来了国际性的声誉,也为整座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天津市财政局有关人士认为,何为高端演出呢?天津规定,高端演出将世界前三十大交响乐团、三十大歌剧院、三十大指挥家、独奏家和芭蕾舞团等列入《引进国外高端演出机构及艺术家名录》,作为界定高端演出的参考标准,《名录》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了标准,就能把补贴资金用在“刀刃上”,既让剧院不赔钱,也让百姓得实惠。

  百姓进剧院不再“茫然” 

  天津市民徐洋曾多次赴京沪看演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世界级水准的演出,而且票价比北京、上海便宜。去10月份,我只花了90元就欣赏到了洛帕金娜主演的《天鹅湖》。政府补贴政策实行后,我身边很多以前没接触过高雅演出的同事、朋友,都开始走进大剧院看演出了。”如今,天津老百姓到大剧院欣赏演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来自辽宁阜新的观众王晔告诉记者:“从‘马林斯基’到祖宾·梅塔,我选择的都是经补贴后只需自己花100多元的票,这比我来天津的火车票还便宜,以后我会常来这里看演出。”

  一直以来,品尝天津美食、听津味相声、逛津门特色景点,是天津吸引外地游客来旅游的主因。现在,高雅艺术让天津的演出市场越来越有吸引力,“到天津大剧院看高雅演出”正悄然成为新的时尚。每一位走出天津火车站的旅客,扑面而来的“风景”就是车站里一张张天津大剧院的演出海报;每一场演出前,微博上、贴吧里总有热心观众贴出“赴津看演出攻略”,详细的吃、住、行建议一下子带动了天津大剧院周边商场、饭店、宾馆的火爆。在文化这张新名片的映照下,天津人的精神面貌、城市风采正展现给越来越多的外地朋友。

  一直在天津大剧院为观众做歌剧、交响乐演前导赏的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周小静说:“衡量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市民生活的质量不仅仅在于硬件建设,也在于人的精神面貌、文化品位。政府补贴政策给百姓带来了实惠,其看不见的影响则更深远,这就是通过优秀的艺术演出渐渐提高百姓的文化素养,让艺术的萌芽在城市生活中扎根破土。”高雅艺术演出在津广受追捧,让人们看到了一项文化惠民政策,它激活的不仅仅是高雅艺术市场的票房,还让潜在的艺术需求得到释放,悄然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也让一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迅速传播蔓延。

  天津市财政局有关人士介绍,天津设立支持高端演出、高端展览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动专项经费,每年预计投入1500万元,除了补贴高端演出门票以外,还以专项补助的形式,支持其他文化场馆引进国内外珍贵藏品和作品,开设具有较高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展览,供市民免费或低票价欣赏,支持文化场馆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面向全体市民开展各类免费文化讲座、培训及其他文化活动。

记者 曲明 通讯员 韩晓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