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条条小溪汇成江河
——四川财政大力整合涉农资金提高使用绩效纪实

2013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近景是一栋栋灰瓦白墙、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楼,中景或是茂林修竹或是绿绿的禾苗铺陈四周,远景则是绵延起伏的墨绿色的山峦。这水墨画一般景色的地方,正是四川省苍溪县岐坪镇旭光村。

  站在村中央高处的小广场举目四望,绿色层层,尽收眼底。这其中,有不少是猕猴桃树果园。据介绍,该村属于苍溪县现代农业整合示范基地天新园区,通过整合各类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建成,主要种植当地特有的红心猕猴桃。在这一产业的带动下,村民收入提高了,并享受到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黎家远介绍,近年来,四川省财政厅从省级这一层次高位推动,从预算编制这一基础环节入手,打造“四大平台”,不断深化涉农资金整合,以前“散、小、乱、杂”的涉农资金条条小溪,逐步汇合成奔涌的江河,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大提升,有效推动了四川农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产业园里的农民“别墅” 

  苍溪县地处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农业人口66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苍溪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规划为先导,整合各级财政资金近6.6亿元,引导企业、农民和合作社投入2.3亿元,建成了各具特色的9大现代农业园区,助推新农村建设和农户脱贫致富步伐,彰显了涉农资金打捆使用的集聚效应。

  在旭光村两委办公室前的凉棚下,一群老人正热热闹闹地“摆龙门阵”。70岁的郑大福告诉记者,他家现在住的是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室内配有卫生间,楼顶装有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热水。小楼带一个小院,门前留有一块菜地。建房总共花了20多万元,其中政府各种补助约有3万元。家里现在有3亩地,通过土地流转给产业园种猕猴桃,除土地流转收益外,自己还在园里打工,一年干上六、七个月,能挣万把块钱。

  说到村里的基础设施,郑大福又来了劲:以前是泥巴路,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以前担水吃,现在是自来水;以前是烧柴,山上砍得都是疤,现在烧沼气。记者注意到,在村两委办公楼的一层,设有幼儿园和村卫生室。苍溪县农工委主任韩术先告诉记者,天新园区幅员面积46.57平方公里,覆盖歧坪、岳东两镇16村的3700多户、近14000人。2011年以来,共整合了包括中央、省、市在内的各类涉农资金1.5亿元,积极培育由红心猕猴桃领军,适度发展以规模养殖和乡村旅游为骨干的“1+2”增收致富产业带,建成以“粮、猪、果”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并统筹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设施,着力构建公共服务保障带。

  天新园区仅仅是该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典型之一。

  苍溪县财政局局长王仁祥说,近年来,依托不同项目为主体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该县分期分批实施了多个重点项目,建设了东青园区等多个现代农业园区。目前,这些农业产业园区基本覆盖了苍溪县所有乡镇。

  他说,除直接对农民的补贴资金、有特殊用途的救灾救济资金外,其他所有近20类涉农项目资金均纳入整合范围,其中既包括农口部门的项目资金,又包括组织、政法、发改、科技、商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十几个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区域农业农村项目工程建设和集中解决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关键部位、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

  王仁祥表示,通过大力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达到了三个方面的效果:

  发挥了产业规模优势,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通过重点发展以红心猕猴桃为主导,苍溪梨、生态养殖、特色乡村旅游为配套的特色产业,引进10家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有了产业园这一致富依托,去年园区及其周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04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7.5%。

  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夯实了经济发展后劲。三年来,通过在园区及其周边村组加强便民道路、集中供水站、新(改)建沼气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改变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农村路网建设,改变了农村居民出行难的问题;通过农田水利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基本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家家户户饮上自来水;通过农村沼气建设,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荒山披上了绿装。

  规划先行 绩效考评 

  财政涉农资金种类这么多,涉及的相关部门又很多,工作都很重要,资金整合如何进行?“我们主要通过规划先行对资金整合起到引领作用。”地处川南的合江县财政局负责人表示。他说,2012年,围绕合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该县编制了《合江县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明确了整合资金的具体投向和用途、支持的环节和补助标准,作为全县涉农资金整合的重要依据。

  据介绍,2012年,合江县以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共3400万元为平台,整合县级财政支农资金及农业、水务等部门资金共2亿元,带动农民和企业等投入5.9亿元,投向区域内粮食、荔枝两大优势产业发展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建设等。项目实施后,帮助当地1.5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项目区年增加农业产值2.8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20元,高出全县人均农民纯收入1840元。

  规划先行也是省里的要求。黎家远介绍,凡是省政府有规划的,省财政都有相应的资金安排。在四川省财政厅2011年4月出台的《四川省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绩效考评办法》中,将是否立足本地主导产业、符合本地农业农村规划等作为绩效考评的量化指标之一。其他量化绩效考评指标包括:保障措施及创新、整合资金渠道、整合资金规模、引导社会投入、资金使用监管、项目实施管理、整合总体效益及违纪违规行为等。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省财政厅将根据考评结果,对资金整合力度大、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资金整合县给予以奖代补资金补助。

  建“四大平台”促高位整合 

  整合涉农资金触及各部门利益,改革难度可想而知。为深化整合、减少阻力,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推动四川省涉农资金整合迈上新台阶。

  按照该《意见》,四川将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以预算编制、优势产业、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为四大平台,建立健全统筹安排、协调互补,集中投入、综合打造,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

  省财政厅把预算编制作为推进省级涉农资金整合的关键,积极协调省级农口有关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归并。对与公共财政支持方向不一致或已经完成既定目标的涉农资金,应予以取消或调整,并严格控制新设立涉农专项资金。新设立的专项资金必须符合一定时期内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需要。

  “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整合前省级农口每年有一百多个项目,现在只有十来个,保留下来的都是有关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事项。”黎家远说。

  以优势产业为平台,促进涉农资金整合。“十一五”以来,筹集资金9.66亿元,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林业、畜牧业)基地县培育和提升工作,实现了第一轮59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25个林业产业强县、46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授牌命名,启动了第二轮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40个林业产业强县、40个现代畜牧业强县的培育提升。

  以重点区域为平台深化涉农资金整合。以成片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推进新村建设,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新农村示范片,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以重大专项为平台,强化各项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打造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及扶贫连片开发等涉农重大专项资金整合平台。如,2013年,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为平台,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8.92亿元,引导市、县财政投入5.25亿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4.34亿元,社会投入7.46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每投入1元,引导带动各项投入3.31元,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此外,对于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财政部门还有一把“杀手锏”,那就是“对‘三农工作先进县’评选,财政部门有建议权。”黎家远表示。

  因此,在四川,不少地方政府都专门成立了涉农专项资金整合机构,这对于推进整合起了很大作用。

记者 王劲松 刘国旺 通讯员 张晋伟 江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