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化茧成蝶”遍舞江淮
——安徽财政大力支持转型升级纪实

2013年10月29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近年来,安徽财政紧紧围绕打造经济“升级版”,重点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等,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化茧成蝶”,遍舞江淮大地。权威统计显示,2012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9位,较上年上升6位,位列中部地区第一。

  打造自主创新“引擎” 

  步入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装配车间,电子屏上闪烁着当天生产的压缩机数量:3.5万台。这些数量庞大的压缩机很快将运往全国各地的冰箱生产企业。

  该公司是东贝集团在芜湖建设的压缩机生产基地,目前年产量达到1100多万台,成为东贝集团在全国最大、也是国内最重要的压缩机生产基地。

  “我们的LZ系列压缩机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节约成本等均居国内一流地位,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果国内冰箱全部换成我们的压缩机,一年能节约一个三峡的发电量。”公司副总经理龚艳雄说。

  谈到公司取得的突出成就,龚艳雄颇为自豪:“公司得益于特别注重研发,每年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3.6%。在这方面,当地政府给了我们很多财税政策优惠。”

  欧宝公司的经历是芜湖市自主创新的生动见证。市财政局局长刘杨介绍,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芜湖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创新机制体制,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今年以来,我们制定了‘1+2+8’自主创新政策体系,还发展了风投基金,拓宽自主创新融资渠道。所投项目的数量、资金规模居合芜蚌三市之首。”

  据统计,近3年芜湖市级财政共安排自主创新投入24.2亿元,带动了大量企业投资,推动了芜湖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其中2013年市级安排自主创新配套资金8.5亿元。

  不仅如此,芜湖市还出台了7个配套文件,促进该市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全市共5家企业正式上报了实施方案,激励方式包括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岗位分红等,激励金额达2390万元,涉及人数达52人。

  政策措施的多管齐下带来巨大效应。今年上半年,芜湖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55.06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连续14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一。

  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合肥和蚌埠也在快马加鞭。

  合肥市财政局局长吴利林介绍,合肥财政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区域自主创新,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科技与现代服务业融合。2008至2012年,市本级财政累计预算安排自主创新资金29亿元。

  蚌埠市财政局局长王莉敏介绍,近年来蚌埠市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要素集聚,将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作为试验区建设首位目标。“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5亿元,是2008年的3倍,今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增加值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告诉记者,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是全省转方式和调结构的亮点、重点和着力点,2008年以来,省财政共安排28亿元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此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不断完善,如奖励补助、风险投资、税收优惠、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社会资本在科研方面的投入都明显增加。合芜蚌试验区正成为安徽省技术创新的“主引擎”。

  统计显示,2012年,安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较2008年翻了三倍。上半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7.7%和18.5%。

  抢占新兴产业高地 

  位于淮河之滨的淮南市有一张独特的城市“标签”:“淮南王”刘安在这里发明了豆腐。但今天的淮南更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和电占据了80%的产业比重。淮南由此成为“中国能源之都”、“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

  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市场变化,淮南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1至4月份,该市煤炭行业完成投资约17亿元,同比下降42%。如何转型?淮南清醒地提出:“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借助科技创新和资金合作,大力拓展煤产业延伸链,发展新型高端装备业。

  位于开发区的淮南市顺辉锚固有限公司在国内锚固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产品主要用于矿山及其他工程支护加固、建筑幕墙施工等,均为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新型产品,拥有专利达17项之多。

  “目前国内有能力同时生产树脂锚固剂、玻璃钢锚杆和护帮网的企业仅我们一家。前不久,公司独立研发的无肋左旋玻璃钢锚杆,是在煤矿井下可切割的锚杆,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代表了行业领先水平。”公司经理纪红介绍。

  纪红表示,在公司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财政给予了巨大支持。2010年至2013年9月,市财政为公司担保,帮助其获得银行贷款6400万元,企业发展后劲增强。财政还积极帮助公司申报各类项目补贴,在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国际市场开拓、企业上市培育等方面获得的财政扶持达514万元。此外,企业还享受到了拟上市辅导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

  淮南市财政局局长陈永多表示,自今年起,市财政每年滚动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对重点企业的各项奖励、补助和贴息等。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淮南市服务业增加值逆势上扬,完成158.1亿元,同比增长11%。又有数字为据:淮南煤电投资比例已由2008年的71%下降到21%。

  和淮南隔河相望的淮北市也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该市财政局局长姜颖介绍,市财政为此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同时建立城市转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重点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方向。今年上半年,全市107家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4亿元,同比增长63%。

  放眼江淮大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于华伟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安徽调结构和转方式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省财政厅提前谋划,一次性集中安排25亿元用于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建设。2010年至2013年,省财政安排20亿元,直接撬动银行贷款195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1744亿元。目前,全省已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即组织1000个重点项目、培育100个领军企业、重点建设10个左右产业基地。近三年,仅省财政专项资金就投入了15亿元。

  统计显示,2012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13%上升到了1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从16%上升到了33%。到去年底,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已达到2283家,产值超过5094亿元,成为全省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

  现代农业散发独特魅力 

  不仅工业,农业作为安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09年,安徽省财政厅选择首批6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点探索,黄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其中之一。

  进入示范区,一幢幢徽派农家别墅掩映在绿树之中,村庄前是明亮的路灯、清澈的小河和整洁的休闲广场;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高标准农田中机耕路纵横交错;猴魁、树莓、油茶等经果林错落有致地缀落在沃野上,整齐的有机蔬菜大棚一派壮观。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领略江南田园风情,体验农家之乐,感受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

  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秀明介绍,在深入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示范区独辟蹊径,提出了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茶文化为背景,以现代农业为支撑,以美好乡村建设为亮点,建设旅游新景区的发展目标,闯出了一条以“机制探索创新、资金有效整合、农旅融合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路,创建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黄山模式”。

  几年来,黄山区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和“酵母”,整合各类资金,积极吸纳社会投资,合力推进示范区建设,达到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席宴”的资金集聚效应。截至2012年底,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6.85亿元,吸纳社会资金投入4.84亿元,初步形成了“十园、三村、两院”的建设格局。目前,示范区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特色日益彰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园区内农民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李秀明介绍,示范区内农民人均收入由建设前的5680元提高到现在的10860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800多元。仅区内的耿城镇、三口镇就带动600多富余劳动力就业,人均创收9000多元。

  “黄山模式”是安徽发展现代农业的杰作。

  近两年来,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特色产业,安徽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120亿元,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4个,大大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2013年,安排农民合作组织资金1.3亿元,每年跨部门整合资金超过1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13年安排6500万元,选择6个粮食生产大县,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

  罗建国介绍,“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不仅帮助农民实现了从农业内部增收,还有效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务工收入。”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830元,同比增长13.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记者 李忠峰 刘国旺 通讯员 左自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