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先行 规范服务并重
——武汉市财政借助信息化提升理财能力纪实
2013年10月28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04年,武汉市国库支付改革拉开序幕,成为财政部T版集中支付系统的第一家地市级试点单位。自6月1日上线,当年即实现532家市直预算单位集中支付管理,被誉为“国库改革成功案例的典范”。
10年来,坚持“制度创新先行,规范服务并重”,武汉财政人对财政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懈追求,让他们在财政管理的道路上完成了一次次跨越,实现了多项全国首创:预算单位收入零余额账户、公务卡结算……如今,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武汉市财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其管理和服务水平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国库改革“步步为营”渐入现代管理佳境
“三年三大步,三年三项创新”是武汉市财政国库改革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作为“操盘手”的武汉市财政局国库处调研员唐金山,回忆当年仍很兴奋。
2004年,武汉市在地市级率先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当年即实现532家市直预算单位、预算内外资金集中支付管理的全覆盖。
2005年,武汉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撤销市直预算单位各类银行账户1301个,首创“往来收入零余额账户”,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2006年,武汉市率先推行符合国库集中支付要求的公务卡结算报销制度,获得了中纪委、财政部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武汉模式”。
“我们财政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的步伐就没停过,一直在尝试和创新。”武汉市财政局国库收付中心副主任王静如数家珍:2007年,建立异地灾备系统;2008年,着手建立国库动态监控系统;2009年,与人民银行清算的电子化对接;2010年,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财政全额发放工资系统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系统3.0版本升级,这三大系统的同步上线,实现了国库改革的第二次跨越;2012年,搭建集中支付短信平台;今年,实现了集中支付系统与政府采购系统的对接。
“正因为全是电子化了,我们觉得更要加强监管。”王静介绍,该市于2008年着手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2009年启动财政国库动态监控工作。2011年升级改造管理系统,实现对每笔资金支付的实时监控。2012年,将动态监控关口前移,对大额提取现金、大额向个人卡转账等通过系统进行直接干预,逐步实现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控。2012年搭建集中支付短信平台,实现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对支付进展和资金到账的“安全控制,及时知晓”。
武汉市财政局局长周学云告诉记者,“我们财政国库改革的理念是‘制度创新先行,规范服务并重’,因此,我们的每一项改革,不仅站在规范财政管理的角度,让工作中人为的因素减少,不规范的东西没有依托,而且切实站在服务预算单位的角度,方便、简化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
见证武汉市国库信息化发展历程的武汉市质监局财务处副处长刘蓓告诉记者,国库集中支付上线的第一笔资金就在该局。她说:“支付系统已经非常便利。现在,对账很方便,所有支付,电脑留痕,支付和会计核算对接,自动生成凭证、科目自动归类,给我们减轻了很多工作量。同时规范了管理,再也不能拿‘打酱油的钱去买醋’了。办理过程可以随时追溯查询,对预算执行进度可以随时掌控,说得直白些,我们也可以监督财政了。”
正说着,刘蓓的手机短信提示铃声响了,她看后马上把手机递给记者,上面显示的是:“您单位(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授权支付47555.97元已支付。武汉市财政局”。刘蓓说,像这样的短信每天都能收到好几条,这种提示对她们来说太需要了,尤其是看到大的金额信息,她会马上追问财务人员。
武汉市财政局计算中心副主任高小莉说:“基于自身财力,我们没有推倒重来,而是基于原来的系统,根据财政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从预算编制,到执行,到监督,把所有系统都打通、衔接起来,实现了互联互通。”
首创公务卡“结果监督”变“过程监督”
也许是源于“敢为人先”的基因,2006年,武汉市率先在全国推出面向公务员群体的公务卡结算,实现了公务支出、银行卡支付报销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无缝对接,整个公务消费过程“雁过留痕”,弥补了国库集中支付对现金支付缺乏有效监管的空白。
武汉市财政局国库收付中心副主任王静告诉记者,虽然大笔金额国库直接支付,但预算单位日常仍有大量的现金花销游离在监控之外。过去,公务支出使用现金时,财政部门只知道总数,无法了解每笔开支的具体内容。采用公务卡后,财政部门可以及时查询到预算单位公务消费的结果和过程明细,如谁和谁发生了交易,交易的内容是什么,数额有多大,时间、地点等,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
武汉市公务卡的第一笔报销就发生在武汉市质监局,刘蓓对此印象很深。她说,改革前,报销手续特别繁琐,得先填借款单,找领导签字,然后找财务借款,或者个人垫资,消费完拿回发票,再填写单据,再找领导签字,然后找财务报账。现在使用公务卡结算就方便多了,不用借款,消费完直接在支付系统通过报销流程,自动生成授权支付凭证,实现消费、报销、还款全过程无现金操作。她介绍,目前该局日常公务消费95%以上使用公务卡结算。
由于公务卡结算要求公务卡、发票、小票缺一不可,公务支出更加公开透明,从制度管理上堵塞了公款私用和使用假发票等违规事项。武汉市监察局综合室主任赵信对此评价道:“这是用制度的笼子逼着你走正道。”
为顺利推进公务卡,最大限度方便预算单位,武汉市财政联合监察、审计和人民银行等部门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3次公务卡专项检查,及时解决公务卡制度推行中的思想认识、代理银行选择、报销流程中的业务操作等方面问题。2012年,该市又出台《关于实施市直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明确17类消费必须强制使用公务卡。
如今在武汉,使用公务卡已经成为各预算单位的自觉行动,公务卡结算也普遍受到欢迎。据了解,2012年,武汉市级495家预算单位发放公务卡4万张,公务支出报销金额达1.8亿元。现金支付金额2.84亿元,相比2006年的7.96亿元,下降了近2倍。今年到目前为止,公务卡消费已达48000多笔。
从业管理步入E时代网上免费学考试无纸化
登陆“武汉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网”,记者细心浏览了一下网页,栏目设置如最新资讯、政策法规、培训流程、课程列表、求职招聘等,处处体现出“为会计人服务”的理念。
2010年,武汉市财政局本着为全市从业人员办好事、谋实事的初衷,于12月26日正式开通“武汉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网”。从此,全市23万会计从业人员有了一个免费网上学习、考试以及交流的平台。
据武汉市会计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网站运行两年多来,注册人数已近5万,在网上完成48学时的人数超过一半,上线的会计类课程已有30门。会计人员学完所选课程,测试合格,即获得相应学时,网站自动予以记录并累加,达到48学时,网站自动提示会计人员到财政部门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定期登记。现有注册学员参加考试的通过率为84.08%。
在武汉市财政局总会计师张灼看来,管理要寓于服务之中。运用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形式,是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
2013年武汉市首次全面实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开启了该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为此,市财政局明确了组织协调、系统管理、网络维护等考试各环节责任人。实行“两手抓”:一手抓计算机硬件建设,除要求各考点配备、更新考试必需的客户机、网络系统等外,还拨付专款支持各考点购买全新的专用服务器;一手抓技术团队建设,成立了以计算中心为核心,国库处等相关处室(单位)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专家组,并实行技术人员驻考点负责制,全程负责考试系统的安装、测试、考试管理等各项工作。从4月8日开始网上报名,到6月2日最后一场考试结束,整个工作圆满完成。
工作好不好考核系统作裁定
年底把工作讲讲,按德、能、勤、绩、廉打打分,目前这仍是绝大多数单位考核干部的做法。而从去年开始,武汉市财政局已将干部考核植入信息化,全由绩效考核系统作裁定。一把尺子测长短,一个标杆量高低。
据介绍,武汉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2013年度绩效目标和考核办法》,下达了644条绩效目标,明确了436个考核点,配发了22个专项考核办法。在绩效目标设置上,突出守土有责、突出开拓创新、突出基础管理,将绩效目标分为职能目标、特色目标、共责目标、共性目标和工作记实五大部分;在管理思路上,强化职能目标,突出特色目标,分解共责目标,整合共性目标,淡化一般工作目标;在考核内容上,注重与处室职责相结合,将业务工作、基础管理、工作记实等均纳入统一考核内容;在考核办法设计上,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的立体考核方法。
“事关全局的各类重要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几百条绩效目标、几百个考核点,若用人工打分是不可想象的。”武汉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陈俊介绍,这套由该局计算中心自己研发的绩效考核系统,与办公系统、业务系统相连接,考核的绝大多数指标由办公自动化系统直接获取业务工作完成情况的数据,年终根据考核办法自动计算出该目标的最后得分。他举例说,比如支出进度,从国库支付系统获取支付的情况,从预算编制系统获取安排的情况,一除自动就出来结果和分数。
“在定量考核中融入定性考核,在定性考核中采取定量考核的办法。”这是陈俊颇感创新之处。该局将职能目标、特色目标和共责目标列入定量考核部分,都有指标标准、分值权重、考核方法、评分依据等。由于共性目标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工作记实在评价上具有一定的主观弹性,因此这两项目标都进行定性考核,赋予总分值,平时按季进行ABCD等次测评,年终根据四个季度的测评情况加权折算出最后结果。
目前,这套覆盖全局各绩效责任单位以及全体干部职工的绩效管理体系,使得全局干部既有压力也有动力,而且心服口服。王静告诉记者,因为每项工作都要做台账,在网上“晒”,所以,大家考虑的都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她说,她曾有一个网上办文越时,系统作了提醒,现在她每天都要上一下这个系统,生怕哪些业务没及时处理而越时限。
“从激励机制的角度讲,绩效考核的目的达到了,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周学云说,“更重要的是,一个干部工作成效的好坏,不再凭印象说了算,绩效考核正成为‘指挥棒’,激活我们财政发展的正能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