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支出”再造秀美江西
——江西省财政支持“美丽江西”建设纪实
2013年8月12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无论春夏秋冬,在江西婺源县鸳鸯湖景区内,你都可以看到数百只鸳鸯成双成对在湖面嬉戏追逐。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鸳鸯湖内有三、四百只野生鸳鸯,以前这些鸟儿都是秋来春走,由于近年来婺源生态环境的改善,干净的湖水和肥美的水草令这些珍惜鸟类“痴迷”不已,“落户”在婺源的河流湖汊间,变成了四季常驻的永久性“居民”。
近年来,江西省财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战略部署,在公共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对生态环境建设采取倾斜政策,用一笔笔“绿色支出”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数字无言,却最有力。如今,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3.1%,位全国前列;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达81.2%,高出全国30多个百分点;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赣鄱大地“披绿装”
远山放岱,青峦迭起,满目葱葱。从支持生态公益林保护到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再到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实施,为了让赣鄱大地“披绿”,江西省财政可谓“大手笔”。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统筹生态环境建设与林地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有利于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2005年,江西省财政投入2亿元对木竹特产税、70个林业大县木竹收费等进行补助,支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林改工作激发了广大农民和全社会造林护林积极性。从2008年起,江西全面启动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对城市、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园及矿山裸露进行了绿化。全省5100万亩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最初的每年5元/亩提高到今年17.5元/亩,并且财政对全省公益林的保险实行补贴。
林改和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使江西林业呈现明显变化。森林资源质量提高,农民林业收入增加,林业发展后劲增强。2013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1600亿元。北京林业大学最新评估显示,江西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达到8233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
有着“母亲湖”之称的鄱阳湖内接江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外通长江,是长江重要的补给水源,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因此,若鄱阳湖水断流或者被污染,长江将“下半身瘫痪”并非危言耸听。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是一湖清水成为江西人的共同目标。
为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5年来,江西省财政投入7亿余元对“五河”和东江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奖励。奖励资金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保护区面积确定,占总金额的30%;第二部分根据各保护区出水水质确定,占总金额的70%。若出水水质低于Ⅲ类标准,水质奖励金额将全部扣除。
为进一步加大水质保护力度,从今年起,奖励金额比例调整为面积占比20%,水质占比80%。且一旦发现新建影响或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保护区所在县(市)奖励资金则被全部扣除。
城市要低碳乡村要美丽
小陈是南昌某公司的白领,有车有房。最近,他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从此成为“车友会”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能骑车就不开车,既不“添堵”,又锻炼身体。绿色出行,正成为南昌市民的时尚潮流。如今,免费租赁自行车点随处可见,新能源汽车逐渐增多,公共交通更加便捷。节能减排正从点滴的生活细节汇成绿色浪潮。
从污水处理到绿色能源补贴,再到屋顶光伏发电,江西省财政积极支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生态经济的脚步从未停止。
建设清水城市必先治污。江西省财政厅下属省资产集团融资60多亿元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用两年时间使每个县都有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每处理一吨污水并达标排放,省财政奖励0.1元。目前,全省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5%。“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将投资85亿元用于78个重点流域县完成污水管网建设。
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是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江西省财政增设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使用天然气替代水煤气的工业企业实施奖励,对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进行补助。今年,该省启动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等项目建设。
2012年,江西省财政统筹4亿元引导资金,通过采取对企业直接进行股权投资和股权质押方式,扶持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并且随着财力增强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在打造“低碳城市”的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自2011年起,江西省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启动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截至目前,共投入农村清洁工程资金3亿元,对5万余个自然村进行卫生打扫。经过3年的努力,新农村处处洋溢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饿着肚子呼吸新鲜空气”,曾经有人这样调侃江西经济和生态的失衡。
百事可乐在投资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前,曾委托美国食品检测机构对这里的地下水进行了严格检验,结果196项指标除2项良好外均为优秀。小蓝经开区也因此成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集中地。
如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走出一条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的发展的路子?江西给出的答案是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省财政厅厅长胡强表示,目标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崇义县上堡乡境内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正是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崇义县财政部门投入480万元建成茶园8000亩,引进加工种植企业、茶叶加工厂。如今,全乡从事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农民达3000余人,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
据统计,2012年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932.3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9.6%,为2012年以来最大比重,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4.9%。
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在江西的经济发展轨道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态势已经初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