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帮40万农民“拔穷根”
——甘肃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实施“双联惠农贷款”纪实

2013年7月18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在甘肃省天祝县华藏寺镇栗家庄村,记者见到了正在自家大棚里侍弄蚕豆、娃娃菜等高原夏菜的徐明才。大棚外烈日炎炎,大棚内生机勃勃。一听说记者来采访关于“双联惠农贷款”的事儿,徐明才高兴得合不拢嘴:“我这两个大棚一共花了9万多,贷了5万的款,还不用自己还利息。”

  今年正月初八对徐明才来说是个温暖的日子。在此之前,他全家5口人在海拔2450米的贫瘠土地上种植春小麦和油菜,产量和效益低下,生活艰辛。近年来,依靠政府部门扶持,他改种蚕豆、娃娃菜等高原夏菜,收入比过去有了较快增长。但是高原夏菜的生长期集中在每年4月至9月,期限短,收入有限。“我总在想,要是有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种菜,那该有多好哦!”

  徐明才的梦想在这一天实现了。在当地财政等部门的帮助下,他如愿从农业银行领到了5万元贷款,开始发展设施农业。

  看着水灵灵的青椒、黄瓜、茄子、西红柿,徐明才非常自信:“3年后,我就可以还清贷款,还会有可观的收入。”

  在甘肃,像徐明才这样利用“双联惠农贷款”的农户如今已经达到了6.34万户,贷款总额43.28亿元。

  着力破解“贷款难”“贷款贵”难题

  甘肃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改穷业”,帮助贫困地区“换穷貌”,甘肃财政跳出原来的理财思路,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实事。

  2012年8月,甘肃省财政厅与省农行签订了《财政金融支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合作协议》,“双联惠农贷款”行动拉开大幕。甘肃财政以财政贴息政策扶持为主导,撬动放大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积极构建农村贷款融资新模式。根据合作协议,农业银行从2012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省财政全程全额贴息。“双联惠农贷款”覆盖全省58个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

  该负责人粗略算了一下,5年共安排300亿元信贷额度,累计可撬动信贷资金900亿元左右,按当期基准利率6%左右贴息,共需贴息资金54亿元左右。

  据了解,与其他涉农贷款相比,甘肃双联惠农贷款有六大特点和优势:一是贷款利率低。执行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让利于民,解决贫困农户“贷款贵”问题。二是担保方式简单。由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不向农户收取担保费,取消质押,简化担保方式,降低贫困农户信贷担保准入门槛,解决“贷款难”问题。三是财政全程全额贴息,使贫困农户真正享受到无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四是贷款额度选择余地大。额度最低为3000元,最高为5万元,从事专业化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最高为100万元,还有一些涉农的龙头企业最高可以贷到3000万元。五是贷款期限灵活,一般为1-3年,对从事林果业等回收周期较长的,期限可以放宽到8年。六是办理流程便捷。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委会受理初审、乡镇财政所核查、县区财政局审定同意、农行和担保团队入户核查、担保公司担保审核、农行核查审批发放贷款的流程办理,简化了环节。

  惠农新政催生富民产业

  2012年8月以来,为配合实施双联惠农贷款行动,天祝县华藏寺镇党委、政府在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在该镇野稚沟集中流转480亩土地,兴建了野稚沟养殖生态示范园。通过双联惠农贷款行动,目前已有12家养殖企业入住该园。这其中,拜德宽和他创办的华藏荣牧牧业合作专业合作社,成为该养殖生态示范园的“龙头”。

  今年37岁的拜德宽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8年,2004年依靠积攒的3万元资金回到乡里,从事高山细毛羊养殖。经过数年努力,他带动了包括王治义在内的200多户村民发展养殖事业。2012年,拜德宽在保持原有养殖规模的基础上,筹资40余万元,联合10户农民,在新建成的野稚沟养殖生态示范园内建起了占地面积50亩的新养殖场,并发起成立了华藏荣牧牧业合作专业合作社。今年2月,标准化养殖暖棚建成之后,正在为资金发愁的拜德宽恰逢“双联惠农贷款”行动及时雨,如愿领到80万元贷款。如今,羊存栏数已达到2000只,平均每月都有200只羔羊出售,每只售价800元左右。拜德宽说,3年之内,只要不发生特别重大的灾害,他不仅能顺利还清80万元贷款,还会有80万元的盈利。

  如今,在野稚沟养殖生态示范园,通过12个养殖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当地数百户农牧民开展生态养殖业:依靠养殖场产生的羊粪作有机肥料,发展生态农业和牧草业,再将牧草作为饲料发展养殖业,以此实现生态循环和收入倍增。

  天祝县财政局局长李有庆对记者感慨道,双联惠农贷款有效解决了“双联”行动的资金制约瓶颈,实现了贫困地区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真情关怀,增强了对政府的信任和感情。这是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金融添活力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甘肃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双联惠农贷款工作已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目前,甘肃省内的各大银行反响强烈,正在积极筹划,研究制定支持“三农”的新举措。

记者 李存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