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跨越
——中央财政支持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转型发展纪实

2013年6月6日 来源: 中国财经报

  随着初夏时节来临,东北旅游进入旺季。在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新城,记者看到,来这里泡温泉、赏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弓长岭区财政局局长宫文栋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因矿而生的城市,过去人们到弓长岭,为的是开矿;而今人们来这里,多半是慕名它的“泉”和“水”。

  从矿到泉,从黑到绿,弓长岭轻盈转身,舞动生态之翼——一座以温泉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据统计,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转移支付资金6.86亿元,支持弓长岭转型发展。

  被动转型与主动突围 

  因为铁矿,弓长岭曾经光彩照人。

  作为我国钢铁冶金原料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弓长岭曾做出巨大的贡献。坐落在区内的鞍钢集团弓长岭矿业公司是鞍钢重要的原料基地,每年承担着鞍钢三分之一的原料供应。多年来,弓长岭区的矿业开发为国家累计创造价值达1800亿元。铁矿石采选业也由此成为弓长岭长期以来的支柱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的70%以上。

  经济模式单一,资源日益枯竭,深刻影响着弓长岭的经济社会发展。在2000年至2007年,全区相继有5座较大型矿山资源枯竭,造成弓矿附属公司停产,67家相关企业先后倒闭和停产,近3万人次的工人失业和下岗、待岗……

  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弓长岭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

  弓长岭有冷热两泉,相距不到300米,并涌而出,世界罕见。

  “冷热双泉的独特资源,决定了弓长岭在培育接续产业过程中,优先选择发展旅游产业。”弓长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本威说。

  变被动转型为主动突围。从2003年起,弓长岭区开始了“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的转型探索之路,进而提出了“旅游立区”战略。

  2009年3月,弓长岭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此为契机,弓长岭确定了建设汤河新城、资源城市转型、统筹城乡发展“三大战略”,开始了全新的转型发展历程。

  弓长岭区发改局局长马绍峰介绍说,在转型策略上,弓长岭注重构建产业驱动机制,完善支撑体系,突出“造血”功能。

  以温泉旅游业为龙头,做大做活“水经济”,可谓是弓长岭转型的开篇力作。

  “我们的目标是以开发辽宁汤河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为重点,推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把弓长岭建设成为以温泉为特色的旅游胜地。”李本威说。

  2010年,汤河新城成功获批,并被列入沈阳经济区规划,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以汤河新城开发为牵动,弓长岭区重点规划建设了12.5平方公里的汤泉谷旅游产业集聚区和6平方公里的城市功能区。目前,旅游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弓长岭区成为全省首家温泉旅游度假区。总投资2.4亿元的旅游快速路项目,今年10月将竣工通车。

  针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客源市场需求,弓长岭开发建设了瓦子沟生态旅游区、温泉滑雪场、参窝水库风景区、华表山森林公园等一大批景区景点。目前,汤河新城已成功晋级国家4A级景区,同时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省专业旅游村2家、省三星级农家乐1家。

  接续产业挑大梁 

  走进地处弓长岭区汤河镇的辽宁岭秀山矿泉饮品有限公司,目睹着一条条高科技、全封闭、自动化的生产线,才知道什么算是真正的“一条龙”——从注塑、吹瓶到灌装、贴标,完全是在现代化流水作业线上“一气呵成”。

  更令人称奇的是,该公司投资2亿元,建造了辽宁省唯一一家集生产、观光于一体的园林式生产基地,厂房内空气洁净度可达1000级,整体规划与汤泉谷旅游产业集聚区融为一体,成为弓长岭区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之一。

  “作为转型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再到投产运营,岭秀山公司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说这话的是岭秀山公司总经理助理秦刚。据他介绍,这些年来,公司不仅享受到了5年内水费优惠政策,还获得了100万元的引进海外技术专项资金,200多万元的水源地三级保护带绿化费也由财政买单……

  岭秀山公司仅是弓长岭区接续产业中的一例。为让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弓长岭区向中矿联申报“中国矿泉水之乡”冠名,并最终捧回了这块牌匾。截至目前,弓长岭区已先后引进5家饮用天然矿泉水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之势。岭秀山“汤泉谷”20万吨矿泉水项目已正式运营,并成为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唯一指定矿泉水,60万吨矿泉水项目已经开工。

  “转型的关键,在于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据弓长岭区财政局副局长段有冲介绍,除了矿泉饮品产业外,弓长岭还规划发展了铁矿石采选、冶金铸造、铁尾矿综合利用等4个重点产业。以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区为契机,规划建设了岭东循环经济工业产业集中区,实施尾矿渣堆场项目,并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引导企业改造升级。全力推进工业产业布局调整,组建了汤河新城工业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在农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高效农业和山上林下经济、无公害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初步形成了多元化产业格局。

  宫文栋介绍说,弓长岭把培育接续产业作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支持的主要方面,通过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先期引导,几年来共吸引各方面资金近10亿元,重点用于汤泉谷旅游产业集聚区和大汤河旅游观光带、北部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形成了集聚效应。2012年,旅游业总收入实现6.6亿元,年均增长25%,累计接待旅游人次220万人次。

  据悉,弓长岭通过以项目为牵动,以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投资,几年来累计投入基础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资金达5.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8%。

  在实践中得益,在实践中发展。随着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弓长岭,这个昔日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迈上科学发展的新路。

  让转型成果惠及于民 

  今年63岁的李素芬老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住进楼房,而且只花了很少的一点钱。李素芬原是弓长岭区汤河镇柳河村二组的村民,一家6口一直住在60年前盖的6间平房里。能像城里人一样“楼上楼下”是她多年的梦想。

  柳河农民新村建设项目让李素芬梦想成真。根据汤河新城整体开发规划,弓长岭区总投资1.9亿元,启动了柳河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对汤河新城核心区3.0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643户农民进行整体搬迁,腾出土地500余亩,用于整体开发建设。李素芬积极响应,第一个签订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按照政策,李素芬将分到两套共计150平方米的楼房。

  转型成果惠及于民。弓长岭区把解决棚户区改造、廉租房等历史遗留问题作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支持的首要目标,从2008年起,该区充分运用财政资金、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引导社会投入,全面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投资3.4亿元,集中改造拆迁棚户区11.66万平方米,建成回迁安置房27.5万平方米,安置3813户。

  除了棚户区改造,大汤河治理同样让人交口称赞。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大汤河,弓长岭于2009年至2012年总投资1.75亿元启动实施了大汤河综合治理工程。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弓长岭区连续实施了5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施了大汤河、小汤河、长岭河高标准生态治理工程。启动了56项重点工程绿化项目和城区、村屯、庭院等绿化项目,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2%,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1%,成功进入省级生态区行列。

  弓长岭区还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作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支持的重点,2008年以来,先后投入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和财政引导资金近10亿元,用于道路交通、供热、供水、城市燃气、绿化基础设施等,吸引民营资本5.8亿元,使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据统计,弓长岭区获批资源转型城市以来,已连续5年获得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支持,累计6.86亿元,在此基础上,区财政每年配套资金6000多万元。5年累计投入转型资金达10亿元。

  转型带来“阵痛”,转型孕育着“新生”。弓长岭区先后获得中国温泉之城、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优质水源地、全国最佳休闲旅游区等称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