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草根经济”成长为“参天大树”
——吉林省长春市财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2013年5月27日 来源:经济日报

  2013年的阳春时节,东北地区尚是寒意料峭,但吉林长春的中小企业主们却已早早感受到了融融暖意——长春市出台的《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以更加优惠、更加具体的扶持政策,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提速、质量提升。

  在改革春风的劲吹下,民营经济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的热潮开始在长春涌动,昔日的“草根经济”正茁壮成长为长春经济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参天大树”,与国企、外资一道,担当起长春经济稳步提升的重任。数据显示,2012年,长春市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4.4%,近3年平均增速为18.2%;上缴税金300亿元,近3年平均增速32%,基本实现了3年翻一番,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30.7%提高到33.8%。

  “扶上马”再“送一程” 

  “一有雨露就发芽,一遇阳光就灿烂。”追寻长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足迹,不难发现,在每个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都有财政这只“有形之手”在推动和帮扶,激发了民企喷涌而出的创造力。

  对此,长春三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竹筠有着深刻的感受。

  成立于2007年的三友公司是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后,长春市推出的重点改制重组企业之一。2008年,改制不久的三友公司即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寒流。“当时正赶上公司的柔性自动焊接生产线实施整体搬迁,资金缺口很大。危难之际,财政雪中送炭,为我们提供了652万元的国债资金,使我们顺利完成了生产线搬迁,实现了年产焊接件400万件的生产能力。”说起这些,高竹筠至今难掩心中的感激之情。

  更令高竹筠感动的是,财政不仅把企业“扶上马”,而且还“送一程”:2010年至2012年,财政累计为公司贴息151万元,助推企业发展。在财政的帮扶下,三友公司“快马加鞭”:生产规模已由成立初的年产400万件提高到现在的1000万件,产值也由2007年的30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2亿元,如今公司还在广东佛山建立了分厂。

  长春市政府党组成员、市财政局局长胡延生说,民营经济发展对培植财源、优化税源,乃至推进收入倍增计划、建设幸福长春不可或缺,并且意义重大。近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经济高度重视,完善了政策手段,加大了投入力度,优化了支持方式,通过资金引导和产业政策,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多角度的予以扶持,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在“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下,长春市财政加大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先后投入资金9.612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1.5亿元,全部用于支持长春民营经济发展。从2012年开始,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加大,每年投入资金已达3.275亿元。

  记者了解到,这笔财政资金并非直接投入企业,而是通过建立机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譬如,对于全市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贷款贴息、股权、仓单、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等方式分批下达重点项目支持专项;以企业为主体,对在证券市场首发上市的企业,上市成功后,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投放有突出贡献的银行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对提供低保费业务担保机构给予补助;对成功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的中小企业在发行费方面给予补贴;对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中小企业项目和研发、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和市场开拓等给予政策扶持或资金支持,等等。

  据长春市财政局副局长姜兴春介绍,从2005年起,长春市便设立了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规模已由当初的5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亿元。同时,长春市还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服务外包发展专项资金、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资金等,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以小博大,放大资金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长春市财政创新投入方式,以小博大,放大资金效应。

  地处长春市高新区的赛诺汽车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仓储、物流、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化工贸易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一样,赛诺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一度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局。该公司总经理王晓勇坦言,像赛诺这样的早期创业企业由于没有足额的抵押物和信用记录,很难从银行获得中长期贷款。

  “关键时刻,长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伸出援手。”王晓勇告诉记者,2009年和2010年,赛诺公司通过担保公司先后从银行获得贷款800万元和1800万元,其中财政贴息20万元。有了这两笔资金作支撑,赛诺公司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2012年实现产值3.04亿元、利税480万元。

  据了解,长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是长春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吉林省内第一家专业担保机构,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为3728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550笔,担保金额达330亿元。

  长春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初广润介绍说,为发挥担保机构资金的放大功能,2009年至2010年,长春市财政一次性注入1500万元担保风险补偿金;从2011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注入担保机构3250万元担保本金。仅2012年,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490户中小微企业提供110亿元贷款担保,担保资金放大倍数达9.8倍。据估算,扶持的企业在担保期内可增加销售收入610亿元,新增利税107亿元,新增加就业近5万余人。

  为放大财政资金效应,2012年,长春市本级对44户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900万元,带动银行贷款资金6.893亿元;依托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银行贷款资金1.2亿元,募集3000万元股权投资,发挥了明显的引导放大效应。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为鼓励新兴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日前,长春市财政局与吉林省建设银行签订了政府采购融资合作协议,通过金融杠杆扶持中小型供应商。

  来自长春市工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长春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100亿元,比上年增加1384.5亿元,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2276户。在全市7户主营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有3家。全市民营经济就业人员达到19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近50%。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最活跃因素。在长春市具有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仅2012年就新增民营企业230多户。

  “政策套餐”助力民企大发展 

  长春市财政局副局长刘显军介绍说,为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近年来,长春市先后制定出台了《长春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含金量高”和“真金白银”是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对这一“政策套餐”的综合评价。

  让中小企业主们更为振奋的是,3月28日,长春市出台了《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这份被民间形象地称为“50条”的《意见》,把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全民创业,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开拓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民营企业集群发展,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和提供保障等作为重点工作,为民营经济的提速发展提供了更强劲动力。

  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方面,长春市将在企业上市服务、小微企业无抵押贷款试点、物权收益抵押贷款和建设长春金融总部基地等方面,实施具有长春特色的举措;在培育产业集群和引导企业规模上台阶方面,将对新进入的三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首次进入年度世界50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和行业百强的民营企业,奖励10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500万元;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将重奖民营企业获国家和省级认定的创新基金项目,对民营企业与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的合作给予双方资金奖励,推动产学研结合;在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方面,将对大企业与小微民企产业融合给予双方奖励,对民企境外参展给予补贴。

  “市里为此将筹集5亿元资金,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胡延生表示。

记者 解希民 通讯员 李刚 许洪彪 薄福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