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海岛校园,阳光多灿烂
——海南省财政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纪实

2013年5月21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能上我喜欢的音乐课,唱出心中的歌,真是感到幸福极了。”海南省陵水思源实验学校九(3)班的学生黄紫繁说。

  黄紫繁所感受到的幸福,正是海南省秉承“民生财政”、优先扶持教育的结果。“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海南省财政厅厅长刘平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教育寄托着千家万户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海南省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持续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入。

  数字显示,20多年来,海南省教育总投入由1988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75.98亿元,增长近83.61倍,过去五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均增长30.6%,高于GDP年均增速17.5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地方财政教育支出157.89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5%。

  从“两基攻坚”到“民心工程”

  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来,海南优先发展教育,坚持实施教育兴琼和教育强省战略,把教育作为加快海南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记者从海口到三亚,甚至是偏远的昌江、琼中和白沙,看到很多中小学校园都是非常漂亮,图书室、阅览室、音乐、舞蹈室、多媒体教室等教育教学设施完善,有的学校还建成了试验田、生态园,让学生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陵水县的黄紫繁成为教育改革试点的受益者。她爱上音乐课,说起许多流行的网络歌曲和流行歌手,她如数家珍。“我的心愿就是做一名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唱歌。”她说。思源给了黄紫繁一个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唱歌机会,也给了她寻找自己理想的路径。

  但在以前,这样的教学条件简直不可想象。

  1988年建省初期,很多孩子还没学上。当时,海南在校中学生30.33万人、小学生90.35万人,中小学教师55164人。许多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孩子,小学未毕业就辍学;35岁以下年轻人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还比较高。推进“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十分艰巨。

  自1990年起,海南开始实施“两基”攻坚工作。历经十年奋斗,2001年全省各县(市、区)全部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普九”验收,2002年底顺利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成为全国第12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省份。截至2012年,小学阶段入学率为101.6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23%,三年巩固率达到82.02%;共有小学2036所,在校生75.22万人;初中388所,在校生39.24万人。对比建省时的数字,不难发现,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多,海南在校小学生人数下降了16.74%,而在校中学生人数却上升了29.38%,这意味着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

  海南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现状。为彻底改善农村的教育落后局面,2004年海南省政府确定陵水县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05—2006年两年间,省委、省政府将分散在各部门管理的全省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进行整合,统筹规划,通过省政府与市县政府签订责任书的形式,2年共投入资金3.5亿元,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38.2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53.13万平方米,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率先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的省份。这次危改攻坚成效明显,农村中小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栋栋新校舍拔地而起,许多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善了全省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消除了学校安全隐患,成为海南继“两基”攻坚之后,投入最多、办学条件改善幅度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海南还利用侨乡的优势,鼓励华侨返乡投资办学。不少市区和乡镇中小学校舍比大学还漂亮。

  全社会合力推进教育,使得海南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实现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教工程100%覆盖,使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2001年起全省开始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省所有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其中首批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省份之一。

  教师职业成了“香饽饽”

  不仅注重硬件建设,海南省更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从2005年底起,海南率先统一全省城乡教师工资标准。全省18个市县工资均按“统一加浮动70%”的标准发放,使农村教师人均工资大幅度提升,调动了广大农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满足感与责任感。2007年9月省委、省政府又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实现市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年人均岗位绩效工资达3600元。

  2010年海南省落实高中阶段学校、幼儿园和研训,电教机构教师绩效工资,拉平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与公务员收入的差距,使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同时全面落实教师绩效考核,教师激励机制初步形成,较好发挥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为了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办学质量,2009年,海南省作出一个重要决定: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思源学校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校长的年薪12万元,并安排80平方米的周转宿舍;引进的学科骨干教师最高享有2万元的津贴和不低于60平方米的周转住房。24所思源学校的24位校长和140名学科骨干教师,全部是从全国各地择优招聘的。同时,每所学校还配备50名左右“特岗教师”,利用国家“特岗计划”面向全国招聘。

  在海南省教育理念的感召下,来自古都西安的孙玄辞去了当地一所知名初中学校的校长职务,于2009年9月来到海南省西部贫困县昌江,做了一所扶贫学校的校长。他对记者说,“没有太多的事务性工作,可以让我全身心投入教育,做一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校长,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

  根据思源学校全寄宿的特点,各市县还适当增加教职工人员编制,同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和安排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解决大部分后勤人员配备问题;将学校水、电等公用经费缺口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确保学校运转。

  标准化的硬件、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后勤保障措施,为思源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思源实验学校校容校貌整洁美观、管理日益规范,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举止文明礼貌、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2012年8月,9所思源实验学校被认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在各种激励措施和良好制度下,教师这一职业成为在海南就业的“香饽饽”,教师的学历水平随之“水涨船高”。

  海南省教育厅巡视员郑万发介绍,海南省中小学各学段教师学历、职称情况在2012年有了显著的提高:全省小学专任教师为51583人,学历合格率为99.75%,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78.28%;小学高级以上职称者为22700人、小学一级职称者为21120人,分别占44%、40.94%。全省初中专任教师为25104人,学历合格率为99.06%,本科以上学历达64.86%;高级、中级职称者分别为2979、8897人,分别占11.87%、35.44%。全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865人,学历合格率为93.92%;高级、中级职称者分别为2590、2912人,分别占26%、29%。

  海南省基础教育建设的可喜成果,不仅给孩子们带来美好的希望,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可。2011年省统计局调查表明,海南省居民对当前教育发展状况的总体满意率达82.16%,比2010年提升了11.5个百分点。

记者 王劲松 通讯员 甘飞 杨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