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江苏省财政创新投资机制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纪实
2013年1月15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一部反映扬泰地区盐商文化的30集电视连续剧《大清盐商》,日前获得江苏省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提供的2000万元债权投资基金扶持,并将通过中央电视台与国内外观众见面。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成为江苏省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大“亮点”。 2012年年底,在江苏紫金文化专项资金2012年项目投资签约仪式上,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紫金文化投资管理公司代表出资方与基金管理方,同19家文化企业签订了总价为2.98亿元的债权投资协议。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理事长江建平表示,江苏省创新投资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对江苏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致力于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 江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是文化大省。“十一五”以来,根据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目标,各级财政部门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财政累计安排资金41亿元,并出台相关财税政策,支持建设了江苏广电城、南京图书馆新馆、江苏美术馆新馆、南京奥体中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省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同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加大对市县支持力度,全省基本实现了“省有四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市有三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室)的目标。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总数居全国第一;全省累计建成农家书屋1715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从2011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经济薄弱地区的5000个农家书屋实行图书更新,同时每年建设1000个电子农家书屋。“十一五”末,该省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9%和99.88%,均居全国第一,截至2011年底,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987万户,入户率超过82%,2012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预计超过53万户,全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在大力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江苏财政还积极支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免费的文化服务。2006—2012年,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2.38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开展文化“三送工程”(送电影、送戏、送科普书籍)。2008—2012年,省财政结合中央财政资金累计下达免费开放补助经费10.04亿元,支持全省400多家公共文化设施单位免费开放。 文化基金作用“立竿见影” 为推进江苏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经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2010年3月,由江苏省财政出资10亿元,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总台、省广电网络、新华报业集团等5家省属文化企业集团联合出资10亿元,组建了初始规模为20亿元的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基金借鉴股权投资的理念和运作模式,组建了专业的管理公司,委托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采用有限合伙制形式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基金一方面通过投资并支持省属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区域兼并重组和跨越式发展,确保为紫金文化基金开好头、起好步;另一方面重点投资有增长潜力并具有新兴文化业态特征的省内外中小文化企业,发挥政府基金应有的“孵化器”作用,助推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董事长徐锦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紫金文化基金自成立起,管理公司团队按照“先省内后省外、先大后小、先传统后新兴”的思路,全面开展投资工作,对省内创意设计业、新兴媒体业、动漫游戏业、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广告会展业等重点行业进行了跟踪研究和深入发掘,通过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展会等各种脉络批量获取案源、进行专业化投资。基金成立至今,管理团队围绕基金理事会下达的投资任务,共走访、接洽了500多家文化企业,在对企业走访和项目初步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出100多家企业进行了重点跟踪洽谈,并对其中20多家企业进行了全面的尽职调查。截至目前,基金已经完成对26家企业的投资,投资额超过10亿元。已投资项目在增资后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 他说,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紫金文化管理公司根据各地实际,对投资后有望成为合格上市公司的文化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对暂不具备股权投资条件,但又需要扶持的文化项目,采取债权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体现了财政投资的公共性和导向作用,彰显了公共财政的社会责任。两种投资方式择机而动,对推进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 记者在江苏省采访时获悉,近年来,江苏桃园家饰有限公司以秸秆、苇草为原料,将手工编织和现代先进设备相结合,制作了草编工艺窗帘、墙纸系列产品及秸秆工艺画等4大系列600多个品种的传统文化工艺品,每年消化秸秆4万吨,带动1万个农民劳动力增收,2011年出口创汇突破1000万美元,被中宣部、文化部、商务部等7部委评为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为帮助该企业做大做强,2012年,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江苏省财政通过紫金文化基金这一投融资平台,以债权投资方式,为该企业提供了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此,公司董事长戴元军深有感触地表示:“财政的扶持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发扬和对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会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资金,争取一年内实现产值翻番、出口翻番、农民收入翻番。” 2012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在听取紫金文化基金管理运作情况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基金既要投资成熟期的“顶天立地”的行业龙头企业,又要大力投资省内中小文化企业,达到“铺天盖地”的广泛支持效果。据此运作思路,基金理事会从基金总盘子里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作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省内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并成立由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及高投紫金文化管理公司几方共同参与的专项资金评审会,负责专项资金的投资运作。 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破千亿元大关,成效显著。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徐锦荣建议国家在加大财政政策和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同时,探索创新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鼓励基金管理人投资动漫游戏、新兴媒体、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扶持早期文化项目,投资那些可能发展壮大但确实存在风险的文化项目。 徐锦荣还对记者表示,鉴于现有的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分散在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实际,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对其进行整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规模效益,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记者 李存才 吴红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