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支农资金精打细算 绩效评价为民监督
——新疆财政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纪实

2012年11月27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要钱不随意,花钱讲效益

  将绩效评价制度化、常效化,有利于找出财政资金的使用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苹果园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副镇长马靖向记者介绍说,以前该镇的特色果品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有效灌溉面积不足5000亩,并且都是老化的土渠农渠,村里都是砂石路,尽管苹果的质量很好,但由于村容环境差,鲜有客商上门,销路一直不好。“每年县里各单位、各部门申请的各类支农、涉农项目资金涉及种类多,容易‘撒胡椒面’,如果这些项目资金投入了,却不能解决老百姓的生产发展中的困难,那就成了真正的财政资金浪费了。”县财政局农业科科长刘敏接上了话茬。为了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特克斯县从2009年开始整合了农村公路工程项目资金、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农田水利配套防渗渠工程资金等资金共4700万元,对项目区内公路、农业灌溉工程进行修缮、修建,使该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果品产量、产值明显提高。

  在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中央巩固退耕还林项目的扶持下,乔拉克铁热克镇特色果品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灌溉面积从2009年的不足5000亩发展到目前的30000亩,成为伊犁州最大的苹果产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

  “以前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农口部门和单位‘跑资金、争项目’很积极,但等资金到位了,却又出现滞拨、忽略资金使用效果的情况,自从实施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后,一切看绩效评价指标打分高低、看资金评价结果如何,并且资金用得好不好,是否有效果是和下一年的专项资金预算相挂钩,部门和单位逐渐实现了将绩效评价制度化、常效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也日益常态化。”新疆财政厅农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实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其根本目的是找出资金使用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早在2007年,新疆财政支农资金就开始了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探索之路。从2008年起,自治区全面开展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对1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全部纳入绩效评价,2012年进一步实现了绩效评价体系的延伸,细化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根据规定,安排专项资金使用部门必须提交本年度绩效评价报告,并对所有绩效评价开展结果应用,与此同时还实现了财政支农资金与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相挂钩,对于评价结果不好的部门和单位严格实施“停拨”专项资金,直到整改合格。

  资金效益如何,指标体系说了算

  “财政支农资金的精打细算从一张张表格中体现得非常具体。”现在,新疆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已实现了全范围覆盖、全过程评价。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财政支出评价的载体,财政支出效益必须通过评价指标予以体现。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取得正确评价结果的先决条件。

  新疆财政厅农业处本着设计需体现完整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坚持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原则,按照评价目标和财政支出范围在四个评价内容下进行了分层评分设置,形成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量化指标表。

  记者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内容”表中注意到,“专项资金的分配原则与管理方式”一栏分为“分配原则”和“管理方式”,而在每一栏下面都有更为细化的评分标准。

  事实上,记者所见的这只是一张表的一个小部分。据了解,指标体系还制定了更为具体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使用效益分类指标表,用以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自治区农机局计财处处长范喜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财政支农资金的精打细算从一张张表格中体现得非常具体,作为单位我们没有理由不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为老百姓干实事。”

  记者从新疆财政厅农业处了解到,现在新疆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价已实现了全范围覆盖、全过程评价。今年各个部门已经开始全过程绩效评价试点,在申请资金时要拿出绩效目标,按目标考核。同时,跟踪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进程,即资金使用后,对支出效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差”四个等级进行评价。财政部门根据评估的各个专项汇总成绩,将效评价报告反馈给各部门,并对绩效评价为“差”的专项资金提出“停拨”建议。

  评价有结果,结果有应用

  新疆财政支农资金已逐步实现绩效评价“三个结合”,支农资金的应用更加规范化,不再“纸上谈兵”。

  巩留县财政局农业科科长王智锋是个年轻的“老财政”。她告诉记者,实行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后,支农资金的应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各部门和乡镇单位也转变了观念,评价项目和资金不再“纸上谈兵”,而是到田间地头实地勘察。勘察内容包括:资金使用是否实实在在用在了项目区,是否是符合当地农牧民的意愿,是不是调动了当地百姓的积极性,受益的农户与以前相比是不是增多了,以及农户的增产情况和人均收入情况等。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巩留县就对全县财政支农资金实行了县级报账制,将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贯穿于日常资金管理中。

  事实上,利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工作,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监管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绩效评价结果在公共支出管理中的运用是多层次的,贯穿于支出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可以通过绩效评价结果,了解财政资金在效率领域和公平领域中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支出规模是否适当,总结财政支出实践中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

  目前,新疆财政支农资金已逐步实现绩效评价“三个结合”。即,“把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资金安排相结合”,以绩效结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对结果优良的及时安排资金,对结果中差的停止增幅或暂缓安排资金。“将绩效评价与预算执行相结合”,对延续项目参考当年和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情况差、进度慢的延续项目,减少安排或暂不安排。同时,为确保下一年度财政支出进度及时和有效,要求各项目预算必须提供项目申请表,明确项目执行时间和项目责任人。“将预算编制与涉农资金整合相结合”,以2013年为例,要以2013年中央提前告知资金使用方向相结合,做好本级支农资金预算安排和使用,从源头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确保发挥资金效益。

记者 杨晓程 通讯员 朱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