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江苏财政安排25亿元支持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业发展纪实

2012年11月13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

从1998年开始,江苏省启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农业“三新工程”,省财政当年安排1000万元,先期实施农业新品种更新工程,此后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增加至3.7亿元,目前财政已累计安排资金达25亿元。

如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已经成为推进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2011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2%,居全国第一,比农业“三新工程”实施之前提高了10.4个百分点。

“新”在集成“芯”在科技

10年前,当现任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克华在张家港市鹿苑镇的一家养鸡场内发现鹿苑鸡时,其最后的种群仅剩下不到300只。鹿苑鸡是名菜“叫花鸡”的主要原料,但因其产蛋量低、生长慢等原因,逐渐被农户和养鸡场放弃,一度处于濒危状态。“考虑到种群延续问题,我们当时就决定把这300只鸡全部引入‘基因库’,希望能够保存下这一地方特色鸡种。”而今,鹿苑鸡因口感好,又重新获得了市场的欢迎。

王克华说的“基因库”指的就是“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江苏)”,2000年由农业部批准并由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承担建设,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给予了连续支持。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基因库现已保存鸡种34个,其中原产地灭绝鸡种2个、濒危鸡种6个,还建立了168个具有地方禽种资源的DNA库和家禽种质资源数据库。同时,该所依托优势创新了“基因库+健康养殖+组织销售”的模式,旗下扬州翔龙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年销售超3000万元,这让家禽所这一公益性机构摆脱了“吃政府”的困难境地。

2011年,江苏花王园艺股份有限公司为提高设施花卉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省农业“三新工程”立项,由财政直接拨款20万元,加上公司自筹的20万元,建设了设施花卉生产远程实时监控系统1期,通过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数据,实现自动操控大棚的蒸汽排放、顶棚透气、外部遮阴等。

项目实施一年之后,来自花王园艺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动化的监测和控制消除了人为控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花卉批量生产的平衡性大幅提高,且成品的一级品率由96%提高到了98%,盆花的平均价格提高了5至8元,仅此一项投资,就让公司年增收益近100万元。因为尝到了甜头,花王园艺又进一步扩大了实时监控系统的使用范围,目前已建到了第4期。

拥有各自的“饭卡”、轮流的单独用餐模式、每头猪的进食量被实时记录……2010年,江苏丹阳康乐农牧有限公司的智能化高效生产与生态健康养殖被列入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后,已成功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智能养猪设备和人工授精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单人饲喂1000头母猪、10000头商品猪,效率是传统方式的10倍以上,仅人力成本每年就可节约超过60万元。”该公司厂长吴新华笑着说。

示范与推广让“三新”落地生根

一听说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蔬菜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青椒收获了,村民潘正荣起了个大早前来观摩,想看看当季的大棚中究竟能收获多少。几年前,潘正荣还是当地一名普通的蔬菜种植户,一亩地收获青椒最多不过2000公斤,按照1.2元/公斤左右的价格卖给菜贩,忙碌一季一亩地的收益还不到1500元。

2011年,在江都蔬菜办副主任刘雪基的建议下,潘正荣将信将疑地开始采用地膜全覆盖、膜下滴灌等种植技术,试种面积仅1亩地。然而一季之后,当地里的青椒收获后潘正荣才发现,大棚里的青椒产量达到了4500公斤,因为品种优良、质量上乘,收购价格更是达到了1.6元/公斤,让潘正荣当季增收便超过了5500元。“现在这个示范基地怎么种,我就怎么种,周边镇上的种植户也都来学习了。你看,运输的车也买了,大棚也扩建了,肯定高兴啊。”潘正荣说。

10月20日,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示范田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人群,所里的育种顾问钮中一还没来得及回答完参观者的提问,便又回到地里忙着向下一批参观者介绍地里已经成熟的水稻新品种。“最近是收获期,每天大大小小的参观团队好几拨,有的是种粮大户,有的是种子经营商,想让人家认可,最好的方式就是来地里看一看。”

据了解,2006年—2012年,省农业“三新工程”累计投入345万元经费,支持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开展水稻特异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以及基因库建设,优质粳稻新品种武运粳19号、武运粳21号产业化开发的种源基地建设,优质粳稻新品种种质创新。目前研究所基因库保存有中国、日本、美国、韩国等国优异种质材料5000多份,各类种质创新中间材料30000多份,多年来,钮中一及他的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利用基因库的材料,已培育出20多个水稻新品种,他的品种在江苏从南种到北,深受农民欢迎。

“现在很多水稻品种亩产能够达到七、八百公斤甚至更高,而江苏今年水稻平均亩产仍难以突破600公斤,这说明我们农业中可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省农委科教处副处长杜永林介绍,让农业变得高产、高效的关键依然在于科技的示范推广,随着农业“三新工程”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强,示范推广平台建设已成为整个工程中越来越重要的支持内容。

在农业科技支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上,为不断挖掘农业“潜在”实力,加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应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从2007年开始,安排1130万元项目资金实施农业科技综合示范项目,支持建设稻麦和蔬菜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集中示范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008年达到1600万元,2012年农业科技综合示范项目资金已增加至2010万元,平均每个基地建设支持资金达到了45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已滚动支持建立70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其中稻麦40个、园艺30个。基地已成为农业“三新”技术集中展示的“超市”、农业新技术组装集成的平台、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的现场、农民“临摹”应用新技术的田间课堂。

发挥导向作用引领江苏现代农业发展

东海的稻麦种植、阜宁的生态养猪、新沂的日光温室栽培……15年间,省农业“三新工程”铸就了一系列地方农业特色品牌,也让现代农业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在全省展现出来。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实施之初,为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优新品种的需求,重点支持农业品种引进创新和消化利用,突出“四个优先支持”,即优先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品种和核心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优先支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重点的配套种养技术及质量调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优先扶持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及其成果产业化开发,优先扶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出口创汇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以优质稻米产业为例,通过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扶持,选育并应用了宁粳3号、南粳44、武运粳24号等14个超级稻新品种,数量居全国第一,组装集成并推广了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等高产技术体系,有效推进全省水稻单产连续19年在全国水稻主产省中列第一。优质专用小麦产业也快速发展,1999年,江苏省专用小麦生产刚刚起步,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等单位研究制定江苏省小麦品质区划,明确了专用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随着专用小麦品种的选育应用及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2012年江苏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2700多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80%左右,江苏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在高效农业发展方面,通过省农业“三新工程”在品种更新、技术集成、模式优化等关键项目推动下,育成并应用了大批园艺作物新品种,解决了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品种限制性瓶颈,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明显加快。2011年全省高效农业达到2697万亩,设施农业达695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33%以上和9.9%,全省设施花卉规模超过了20万亩,居全国第一。

为加强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与推广,2012年,江苏省财政、农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原办法进行了较大幅度修订,使项目功能与定位更加明确,进一步规范了从项目申报、评审、合同管理到项目检查、考核、验收等管理环节,实行项目与重大技术推广计划衔接,赋予协作组首席专家和执行专家更多职责,项目资金下拨与支出范围更加务实,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公共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技术成熟度高、适合面上推广的农业重大科技技术推广项目,着力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覆盖面与辐射带动作用。”江苏省财政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省财政将通过购买和补助技术推广服务的方式,使更多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以“三新工程”为载体,推广到农户和合作社,推广到田间地头。

据了解,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的下一阶段任务将是更大力度整合和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更大力度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更大力度放大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驱动作用。

记者 郑鹏 朱梦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