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亿财政投资是如何节流的
——探寻财政投资评审的“沧州模式”
2012年9月24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应和着河北沿海发展的深层律动,沧州正在经历着一个火热的建设时期。在强劲财政投资的支撑下,沧州体育馆、会展中心、体育场、博物馆、图书馆等一大批工程破土而起,纷纷成为这座渤海湾畔魅力新城的地标性公共建筑。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财政评审可谓功不可没。沧州市财政局通过对财政投资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无缝隙”的评审管理,创造了巨大的服务力和影响力。
自2004年沧州正式成立评审中心7年来,沧州市本级评审资金110亿,审减额16个亿,审减率超过15%,全市包括各县共评审财政投资310亿元,涉及项目超过1万个,审减额44亿元,审减率达到14%。
这一被誉为“沧州模式”的财政投资评审模式是如何凝结而成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锻造锱铢必较的评审尺子
“就是这里,环绕顶檐的勾边灯,竣工报告上写的是灯具3604套,可在图上却算不准这个数。前几天来现场,干脆爬上楼顶数,实际核算只有3390套,而且品牌有出入,原合同约定奥莱蒂尼品牌,实际使用的是中山金鼎。”站在沧州展览中心前,沧州市财政局财政投资审核管理中心的造价工程师刘景胜边比划着边对记者说,“这个夜间亮化工程,一来一去,光买灯具就差出去30多万元。”
“用老百姓的话说,钱多是好事,但也易出事。”沧州市财政局财政投资审核管理中心主任杨德成告诉记者,财政投资怎么投?投到哪?如何管?各方关注的目光都投向了如何打理政府“钱袋子”上。一句话,监督好、管理好财政投资至关重要。
“展览中心总投资超过7亿,是沧州当年的十大城建工程,由展览部分和会议部分两大块组成,工程有问题,市民可不干。”刘景胜这次来现场是核实确认会议室的精装修。
“这个在工程造价中占大头,拿石材来说,产地不同、规格不同、花色不同对价格的影响都很大。”刘景胜和同事们紧紧俯在外墙上,用工程丈量尺对石材仔细测量,宽度、长度和厚度,连卡槽部分都不放过。
“就在沧州展览中心项目做预算时,施工方给出了3000多万元的金属屋顶报价。用不用这么复杂的钢构,用不用这么多的彩钢?对方在坚持,我们也没底,沧州当时就没盖过这么大的会场,于是,我们几天里跑北京、奔上海,考察了多座类似设计的场馆,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刘景胜记得清楚,再次沟通时,他把调查资料稳稳地拍在施工单位面前,最后审减了1000多万元,毫无争议。
在沧州,类似上述通过专业评审为工程建设取得“看得见的节约”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的评审要求是,钢筋用量精确到根,价费精确到元角分,建筑尺寸以毫米为单位。”刘景胜告诉记者,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者的原则是“真、细、准”。真,就是加强实地勘验,认真核实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及各种工程资料的真实性,把工作做实;细,就是量价费的计算汇总,要从最基本的核算单位开始,为“准”打好基础;准,就是运用评审技术手段,精确基计算工程量,跟踪掌握建筑材料等市场行情,合理套用相应工程定额,利用现代计价软件,把项目的量、价、费作准。
“归根结底,财政投资的钱就是老百姓的钱,我们必须做到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不该花的钱一分不给。”杨德成表示。
数据会说话。去年,该中心对沧州展览中心展览部分的工程结算评审,共计审减4759.61万元。而目前,他们正在对其会议部分工程进行结算评审。
架设严丝合缝的节流滤网
放眼发展全局,沧州财政局考虑的是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财政评审。
“平心而论,投资评审是财政部门的一项新兴事业,也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涉及面广、程序规范的硬骨头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借鉴。”沧州市财政局副局长戈凡洪向记者介绍说,为了打开工作局面,该局及时制定了《沧州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为财政评审提供了政策依据,接着又先后出台了《沧州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保证评审的实际执行能力。
如今,该局已经逐渐摸索形成了一整套财政评审管理模式,并带有“贯穿时间的维度,切入项目的纵深”的鲜明特色:
看横向全方位,逐步覆盖了水利、交通、城市建设、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土地整理开发、网络信息技术和专项公用经费等行业和项目。
看纵向全过程,突破了传统的评审范畴,由“事后”评审,向“事前、事中”评审转变。可以说,无论是在财政投资项目的方案论证阶段、预算评审阶段、采购招标、拆迁补偿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乃至项目结算评审阶段真正做到了全程参与。
着眼单个项目,沧州财政局要求评审的每个项目,无论大小都经得起考验,都成为精品。
“让别人把要装到兜里的钱退回来,谈何容易。”杨德成告诉记者,想身正心清,理直气壮,归根结底要靠阳光和科学评审——“评审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线,这要求我们每位评审人员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客观、廉洁、高效地做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
“一次投资评审,我们要做足收集资料、初审、复核、征求意见、出具结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执行得严丝合缝,不折不扣。”刘景胜是沧州展览中心的评审组组长,他告诉记者,从评审组成立到出具初审结论期间,审核人员一律不准同外界联系,被审单位根本不知道谁在审项目。整个检查、计算的过程,在中心内部处于完全公开的状态,便于相互监督。对重要项目、有疑难问题的项目,重新组织人员再审核,或是组织专家会审会议复核。经层层把关,有效防止了人为和技术性差错。
显然,确保评审质量的关键是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流程制度化,核心是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对此,杨德成非常认同。他说,“财政评审常常要面对庞大的项目现场、复杂的人际情况和现实的利益关系,但我们想的很简单,就是为财政投资把好关,不让每分钱打水漂,让更多的人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给予支持和理解。有坚强的政策和制度做支撑,使得我们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评审质量,让每个项目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复查、抽查、交叉查、上级查。”
审出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哪里有公共支出,哪里有财政投资,哪里就有财政投资评审,这是对沧州财政投资评审的形象概括。
而财政评审的“沧州模式”,带给沧州的影响和财富远远超过这44亿元真金白银。
“用好财政每一分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是广大百姓赋予的职责,但知易行难,难就难在如何为用好管好财政资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戈凡洪感慨道,以往就是所谓的“项目单位点菜,财政部门埋单”,这种模式容易造成投资支出管理流于形式,个别部门和施工单位虚报预算、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被动局面的背后,就是政府在财政投资的申请、拨付和使用过程中缺乏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和制度,缺乏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这样,自然没有能力充分地监督和管理财政投资。
而现在,在财政评审机制的倒逼下,沧州各部门单位的观念被强烈地触动,财政投资项目必须严苛评审的理念已逐步成为共识。“不评审不予拨款,不评审不得招标,不评审不能采购”,沧州财政投资评审为政府花钱精打细算,直接给资金“出口”加装了防止虚报冒领的“过滤器”,滤除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滤出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滤出了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看得见的成果。
用沧州市园林局副局长郭春生的话说“只有审得干净,才能干得痛快。”郭春生告诉记者,“这几年沧州绿地面积年增都在1000公顷以上,我们对财政评审的认识也在深化,不仅能节约投资成本,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更让沧州的园林建设形成了科学谋项目建项目的理念,踏上了可持续的城市绿化路径。”
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的沧州市民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建设单位同样心悦诚服。“原来以为评审就是想方设法少花钱,想方设法卡我们。但在我们做预算时,他们比我们考虑得更周全。就拿墙面地面的石材来说,我们就没有打出二次装修的余量,还是他们做出了建议,最后整个项目预算审增了2000来万元。”
“既得坚持大投入,也得坚持精打细算,好项目要拨钱,干实活要给钱,维护政府信誉,投的虚数要审除,差的队伍要清场,为财政投资筑一道铜墙铁壁。”戈凡洪的话说出了沧州财政评审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要义。
记者 周庆华 通讯员 车宗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