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金融“水”浇三农“田”
——江苏省财政力促金融资源回流“三农”纪实
2012年9月7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百业兴,金融兴”。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逐渐远离,国内金融业从华尔街的失误中总结出这个结论。
与很多同行不同,江苏省兴化市农村商业银行则是从该行近两年来的实践中得出这个结论的。近两年,在加大涉农信贷规模,支持“三农”发展的同时,该行业务量迅速扩张,目前该行在全市建有营业网点60个,遍布城区和各个乡镇,成为该市业务规模最大、支农份额最多的一家银行。2011年,该行成功地由兴化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翻牌为现代农村商业银行。行走在兴化市,该行的广告牌随处可见。
“这一双赢的结局,离不开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兴化市农村商业银行宋万涛告诉记者。
记者在江苏采访期间了解到,2009年以来,江苏财政“反弹琵琶”,通过财政补贴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资金供给,打造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抗风险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了“三农”与银行业的双赢。
你服务,我补贴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金融机构“脱农现象”严重。农村金融服务薄弱已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
如何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改变农村金融供应不足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命令行不通,苦口婆心劝说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来说也行不通。经过广泛调研,江苏省选择了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和激励。2009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政策鼓励和资金扶持激发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的热情,满足农民和农业企业的金融需求。
《意见》规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地区新增设的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省财政按不同地区分别给予30万—50万元开办费补助;对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的信用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省财政按其已到位注册资本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其为农服务业务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给予50%的奖励;按省内金融机构对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以及农村信贷联保体新增贷款的1%给予奖励。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苏北农业、农民创业、扶贫领域、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力度,省财政也对其贷款给予相应补贴。
2009年以来,通过增加涉农信贷规模和增设营业网点等,兴化市农村商业银行共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各类奖励补偿资金3105.31万元。财政补贴有效地增强了该行的支农能力和支农信心,今年上半年,该行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15.15亿元,占比达97.49%,其中农户贷款(农业、农经、农户)余额71.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0%以上。“在信贷规模控制从严的情况下,我行将继续坚持优先安排‘三农’贷款,做到‘两个不低于’——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涉农贷款增量和占各项贷款比重不低于上年水平。”宋万涛告诉记者。
银行涉农信贷规模的扩大,给有发展需求的农业项目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2009年,兴化市周庄镇薛庄村村民高桂成借着兴华市大规模发展龙虾的势头,承包了48亩地,通过银行贷款错峰养殖了罗氏沼虾,如今,罗氏沼虾每公斤卖到44元,高桂成的养殖场每亩每年净利润达到了4000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9年以来,兴化市共有9.5万户农民、450个农业企业、36户农业合作机构通过银行信贷支持,实现了快速发展,带动12万户农民致富。
据江苏省财政厅金融处副处长朱从江介绍,在政策的引导下,2009年至2011年底,全省新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89家、村镇银行42家,小贷公司贷款余额超过800亿元,超过4/5的农村信用社成功改组为规范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
填补信贷主体缺失
“贷10万块钱要找3—4个担保人,人家都不愿意做这个事情。”高桂成回忆说。不仅是高桂成这样的个人,像兴化市颐鹤林果蔬苗木合作社这样的企业在成立初期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无法办理正规的抵押手续,农业合作社是民间社会团体,贷款主体不合格。找不到合格的担保手续,没有人愿意把钱借给我们。”该合作社秘书长陆鹤群告诉记者。
据了解,当前担保主体缺失是影响农民和农业组织贷款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调查数据表明,67.2%的农户和64.3%的涉农企业表示由于自身抵押物不足而难以获取足额的信贷资金。为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积极推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新成立的以涉农担保业务为主的担保公司,按到位注册资本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涉农担保,省财政按月平均余额的2%给予奖励。
颐鹤林果蔬苗木合作社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方。陆鹤群告诉记者,在该合作社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兴化市银桥信用担保公司适时出现,主动为其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近3年来,银桥信用担保公司已经为我们担保了400万元,他们在提供担保的同时,也提供了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担保的手续费,同时免收保证金。”陆鹤群说。如今颐鹤林果疏苗木合作社已经成为年产值近2000万元集旅游、观光、种养为一体的高效农业园。有了财政奖补资金,担保公司相应降低了担保手续费的收取,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我们公司手续费由原来每月2‰降至1‰。”银桥信用担保公司总经理孙如伟说。
据了解,在政策的鼓励下,2011年全省农业担保达到72亿元,有力地填补了农村金融担保主体缺失的问题。
同时,该省还建立了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省财政按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涉农贷款的2‰给予风险补偿;对现有担保公司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按涉农担保月均余额的2%给予风险补偿。
据介绍,2009年至2011年,省财政兑现农村金融奖补资金共计20.14亿元,获得中央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5238万元,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9093万元,合计1.43亿元。财政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系列政策的执行,有力引导了江苏省金融资源回流“三农”。2011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8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20.46%,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
记者 宋凯 吴红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