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财政奇迹
2012年7月26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从971万元到758亿元,从258万元到54.76亿元——西藏财政支出60年增长7804倍,财政收入60年增长2121倍。一组组数据让世人感慨,让世界惊叹。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和平解放后,60年的财政事业发展进程跨越了上千年。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雪域高原的财政如此沧桑巨变?
在西藏财政迎来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程奔赴西藏。穿行于雪域高原之上,从羌塘草原到藏南谷地,从三江源头到阿里高原,记者一路探寻、一路思考……
有一种力量,始终推动西藏不断前行——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中央财政坚持从战略高度全力支持西藏发展
现年61岁的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原党组书记普穷,亲历了西藏财政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回首往事,普穷的话语中透出一股无比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西藏地方财政诞生于封建农奴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当时,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因此,可供财政分配的社会财富极为有限。1952年西藏地方财政成立时,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58万元。实行民主改革后,西藏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自改革开放后,财政改革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步入新世纪以来,西藏财政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西藏地方财政自1952年成立以来,之所以获得超乎寻常的发展,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离不开中央财政的特殊关怀。”这是西藏自治区财政厅现任厅长艾俊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的开场白。
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中央财政坚持从战略高度全力支持西藏发展——
西藏财政人不会忘记,从1952年到1959年,中央财政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调剂资金,尽最大限度满足了进藏人员和上层统战工作及争取群众工作所需经费,为西藏实行民主改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财力保障。
实行民主改革后,为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中央财政在不断加大财力支持的同时,对西藏采取了增产不增税、赠送农具、无息贷款等一系列特殊优惠财税政策。
从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至1965年自治区成立,中央财政补助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9%。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补助收入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10年来补助收入较过去14年增长4.9倍。
西藏财政人不会忘记,从1980年起中央财政对西藏实行了免征农牧业税等一系列有利于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1988年,中央对民族地区补助实行定额不递增的办法后,对西藏采取了定额补助保持适当增长的特殊扶持政策。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为减轻改革的成本,减少改革的冲击,中央财政结合西藏特殊区情,对西藏实行了“核定基数、定额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补贴政策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从轻从简”的税收政策。
西藏财政人更不会忘记,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实现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西藏跨越式发展目标,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的支持力度,中央对西藏实行“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补贴政策。
2010年,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西藏的一系列财税政策,实行了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为实现中央提出的“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四个确保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一条条政策,一项项举措,饱含着中央对西藏的特殊关怀。而下面这一组涉及真金白银的数据更是凝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深情厚义——
从1952年到2011年,中央对西藏的财力补助累计达到3500多亿元。其中2001年至2011年中央对西藏的财力补助占西藏地方财政成立以来累计补助收入的80%以上,西藏财政支出90%以上来自中央财政的扶持。
“十一五”最后落实的188个重点项目,国家投资达1378亿元,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其中大多数是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和阳光工程。
“十一五”末,包括提高寄宿生补助标准、发放村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补助等,酥油茶机、青稞也分别被纳入家电下乡和良种补助范围……
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公共财政”——雪域六十载,跨越上千年。
有一种使命,始终感召着每一个西藏财政人——为了管好用好每一分钱,他们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6月的雪域高原,格桑花开,雪莲绽放。
从首府拉萨到高原腹地那曲,从珠峰脚下的日喀则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频繁与西藏各级财政干部接触间,我们一直被一种使命所感动,被一种状态所感染。
这种使命就是“努力不懈谋发展,无愧于中央的关心支持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
这种状态,就是“默默坚守、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正是这种使命,正是这种状态,通过几代西藏财政人的传承,成就了西藏财政的辉煌。
长期以来,西藏由于地理气候条件恶劣,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信息化建设投入相对较少,而且缺少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人才,因此西藏的信息化一直没能充分发展起来,与东部发达地区形成了“数字鸿沟”。
艾俊涛,西藏财政60年中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2009年11月接任西藏自治区财政厅第八任厅长的他首先认识到:“要管好、用好中央的每一笔资金,必须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快捷的信息化平台。”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西藏财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始启动。
西藏财政人凭着一份执着,首创全区大集中模式,率先在三级财政部门贯通,在一个落后的地区建立起了“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撑的最先进的财政信息化平台,首家通过财政部验收。
现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可以通过全区财政信息化大平台,随时处理日常财政业务;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电子文件数秒钟便传送到了拉萨……
西藏财政人对财政改革与管理的探索还不止如此——
“十五”以来,西藏财政本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西藏实际的公共财政体系目标要求,大胆探索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不断完善各级政府间的财政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事权与财力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统一,权力与义务相统一,财力与支出责任相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总体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按照均等化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建立了农村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建立了财政应急保障准备金制度;按照成本最小化原则,建立了县以上城镇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效能优先原则,建立完善了县级后勤服务社会化制度;按照综合统筹的原则,建立了财力资源整合分配机制。
与此同时,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动态监控体系;不断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建立了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和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西藏建立和完善了保障和促进财政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了财政运行机制向调控型转变、财政工作方式向主动型转变、财政管理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财政目标模式向公共型转变。
“今年西藏财政收入预算为48.46亿元,每天的收入相当于195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5倍多。”艾俊涛告诉记者,目前西藏财政已经从过去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两位一体”向“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三位一体”转变,西藏财政人已经实现了从“账房先生”到理财者的质的转变,地方财政实力和财政管理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尽管西藏经济相对落后,但财政管理不能落后。”这也许是对西藏财政管理与改革的最好诠释。
有一种情怀,始终心系雪域高原——民生是落脚点和出发点
初到拉萨,蓝蓝的天,宽敞的路,洁净的街,绿绿的树,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深入藏区采访,映入记者眼帘的更是一个个幸福和谐的民生图景——
在农牧区,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学校。学校已经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日松乡小学,记者见到脸颊上带着两团“高原红”的学生次仁拉珍。她说:“平时我们吃住都在学校,不要钱。学校还发牙膏、牙刷。”看到孩子们幸福的校园生活,随行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这一切得益于西藏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三包”。
所谓“三包”,即从1985年起,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2007年秋季,西藏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教育。2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先后10次提高“三包”标准,并不断扩大享受范围,将资助范围从义务教育扩大到高中阶段教育。至2011年年底,财政投入“三包”及助学金支出达39.5亿多元。
“2011年我区‘两基’攻坚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从和平解放前的不足2%提高到99.4%,文盲率从和平解放前的96%下降到1%。”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卢明秀告诉记者。如今,西藏形成了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具有西藏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支出达到231.7亿元,占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教育总投入的56.8%,比“十五”时期增长1.6倍。
一幢幢规划有序、错落有致、民族特色浓郁、建筑风格各异的农牧民新居,展现了安居工程的魅力。从2006年1月起,西藏全力实施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农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并实施了农房抗震加固工程、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水、电、讯、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到2010年底,西藏累计完成投资170亿元。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40.49亿元建设廉租房和周转房。2011年,安排住房保障支出55.5亿元,还为7044户困难群众发放了租赁住房补贴,城镇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在医疗卫生方面,西藏的变化也是巨大的。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区只有3所官办藏医机构,从业人员不足百人。西藏财政成立以来,一直对农牧民实行特殊的免费医疗政策,免费医疗补助标准逐年提高。目前,以免费医疗为基础,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2011年各级财政对农牧民的免费医疗补助标准达到年人均300元,免费医疗最高支付限额达5万元。
为了整体提高农牧区的健康水平,2009年8月,西藏启动了“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实施了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全部免费。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住院分娩率提高到62.49%。
随着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大幅提高,如今,西藏基本实现全区广大农牧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卫生事业费由1952年的77.9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5.3亿元,全区人均期望寿命己由解放初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老有所养的愿景在西藏已经变成现实。如今,在农牧区,60岁以上的老人无需个人缴费,每人每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养老金相应提高。
截至2010年11月底,西藏74个县(市、区)已全部纳入新农保试点范围,,比原定目标提前两年。
不仅如此,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历经20多年运行日趋完善,基本养老金标准也从2005年的1352元提高到2011年的2439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自治区财政成立以来,以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扶持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为主要内容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失业登记率长期控制在4.3%以内。
截至2011年3月底,西藏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已帮扶15048名各类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切实解决了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有效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天下大事,莫过民生。自治区财政成立60年来,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大批民生工程的实施正改善着西藏各族百姓的生活。”据艾俊涛介绍,201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5年前的2078元增加到4138.71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0元。西藏人民正过着“上学有‘三包’、就业有渠道、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和谐幸福生活。
有一种精神,忠诚始于奉献——一代代财政人前仆后继,留下了宝贵的财政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阿里地区财政局局长段晓勇和那曲地区聂荣县财政局局长布琼,给人的感觉非常朴实,比实际年龄老许多。在说到当地的财政发展和改革时他们如数家珍,可一说到自己在其中的付出和努力,都说没什么、应该的。记者从他们古铜色的面孔和发紫的嘴唇,读懂了坚毅,看到了缺氧但不缺精神的高原财政人形象。
已经是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的普珍,一位曾经的财政人。听着她娓娓道来的财政从业经历,记者明显感受到她曾作为一个财政人的那份自豪。1988年,中专毕业的她被分配到那曲地区财政局。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阵子,我的学历还是局里最高的,现在进来的都是本科以上。”普珍笑着说。
普珍现在还清晰记得当年下乡要骑牛,回来揣着一些发票,其中还有“马饲料费”。
变化最多的还是工作。当时钱少事少,主要工作就是发工资,发完就闲着没什么事了。现在钱多事多,从政府的行政运转到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一天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很累,但无论是城乡面貌的变化还是百姓生活的提升,都有财政的一份成就。”普珍感叹,“有财才有为,有为才有位。”
一代代财政人为西藏的发展倾注了心血,奉献了青春和智慧,西藏的发展也为财政人提供了成长的舞台。近5年来,那曲地区财政系统干部中,有2位优秀干部走上了地级岗位,有13位优秀干部走上了县(处)级岗位。
“每次走过自治区财政厅时,我都要驻足多看几眼,因为太有感情了。”从普通财政干部成长为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的普穷说。
1973年,普穷参加财政工作。他回忆说,1952年3月,西藏工委抽调随十八军进藏的部分财经干部,组建了西藏工委财政部,标志着新中国西藏地方财政的诞生。之后经过几次机构变更,于1979年7月正式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财政厅。那时,只有预算处、行财处、企财处,还不到70人,现在厅机关已经有200多人了。全区财政系统2000多人。
“当时,决算全部是手工,算盘打得呼啦啦地响。通宵加班是很平常的事。”普穷说,更艰苦的是下乡,1979年他去拉萨附近的当雄县出差,父亲去世了也没法赶回来奔丧。
“西藏财政6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极不平凡的过程,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公共财政’,几代西藏财政人历尽艰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普穷说。
“我的一生交给党,我的一生党安排。”这是普穷最质朴的感受和心声,也是广大西藏财政人的心声。
“肯吃苦、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这是艾俊涛给西藏财政干部的一个总体评价。近60年的事业之路,留下无数财政人深深的足迹,留下他们殚精竭虑的敬业精神。他们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每个人都心系一份财政情结。
“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衡上多做些文章,这是西藏财政下一步要做的事情,目标是在15年内,让各县的财力安排都能够得到满足。”艾俊涛正在为和谐幸福的新西藏建设如何布局财力而静心思考。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如今在这片辽阔高原上,处处涌动着热情,发生着巨变,充满着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引下,西藏各级财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定会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记者 贺利娟 解希民 李忠峰 周勇 黄泽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