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建设首现“路线图”与“考评卷”
2012年6月28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6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京发布了2007-2012六个年度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全国版)》,报告在国内首次对全国层面公共财政建设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公布了2007-2012六个年度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数。
从2004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运用综合评价技术对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进展状况进行定量描述与评价的工作,其目的是建立能够标识公共财政建设前行方向的“路线图”和刻画公共财政建设既有进程的“考评卷”。
经过长达8年的研究,课题组构建了分别适用于全国和地方两个层面的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并于3月份发布了《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1(地方版)》。此次发布的2007-2012六个年度的全国版《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对6年来全国层面公共财政建设状况的综合评价。
报告指出,在构成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数的10大因素指标中,绩效改善度指数通过问卷调查汇总了社会公众对9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其中对义务教育最高,医疗卫生最低。
2007报告年度,社会公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位列9项公共服务的第4位,从2008报告年度开始,连续5个年度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在9项公共服务中均排名第一,2012报告年度的得分达到了69.34分。
社会公众对自来水、电力、燃气、市政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和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高,2007报告年度这两项公共服务排名前两位,2008-2012报告年度排名仅次于义务教育,排名在第2位和第3位。
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是6年来进步最快的指标,2007和2008报告年度该指标的得分仅高于对医疗卫生满意度,在9项公共服务中排名倒数第2位;2009报告年度上升至第7位;2010报告年度上升至第6位;2011和2012报告年度则升至第4位。
9项公共服务中,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在6个年度均排名倒数第一,这说明医疗卫生服务是当前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但该指标的得分在2010至2012报告年度也超过了60分,达到了基本满意的水平。
作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向为人们所广为关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设计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也将财政均等化作为评价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进展状况的10大因素指标之一。2012报告年度,财政均等化指标的得分为67.53分,比2007报告年度的得分59.65分提高了7.88分,在10大因素指标中,仅次于收支集中度和政府干预度,位列第3位。
2012报告年度,构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7个具体评价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均等化,其次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得分最低的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005年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上海市是人均财政支出最低的安徽省的7.95倍;2010年人均财政支出最高与最低的比下降为5.04倍。按省级单位计算的人均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水平5年来有显著的提高。
2004年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最高的北京市是最低的江西省的10.30倍;2009年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最高与最低的比下降为4.21倍。按省级单位计算的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均等化水平有显著的提高,而且财政性教育经费区域均等化的水平要高于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水平。
2005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最高的北京市是最低的湖南省的11.04倍;2010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最高与最低的比下降为4.07倍。按省级单位计算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均等化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而且其提高程度也要高于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水平。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向农村倾斜,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
按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衡量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提高缓慢。
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由4个具体指标进行评价,这4个指标分别是城市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和城市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上述4个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5年来持续提高,而且均等化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由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个指标进行评价。与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相比,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增幅要显著低于城市,2007报告年度,农村与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相近,但到2012报告年度,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平均得分达到了80.23分,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平均得分仅为72.57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