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8”助推农业科技跨越
中国财经报
初夏,已不是产柑橘的季节,可在福建省福州市,市民们还可以买到新鲜得犹如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茂谷桔橙,口味甘甜,汁多渣少,很受欢迎。
记者在福州市的几家超市中看到,茂谷桔橙的售价大约在14元/斤,听说在产地的批发价大约在5元-8元/斤,亩产经济价值一般都在2万元左右。
说起这个正在我国南方数省推广的柑橘新品种,就不能不提到“948”计划。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948计划”自1996年5月正式开始实施,是我国惟一以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内容的专项计划。该计划由财政部牵头,具体工作由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组织落实。在1996年-2009年的14年间,中央财政总计投入资金14.15亿元,立项1300余项。截至目前,已先后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有组织地引进了1600多项世界农业先进技术、有储备意义的高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并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育出500多个新、优品种,推广种植14亿亩,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和储备不足的局面,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
茂谷桔橙,就是这一计划众多成果中的一个。
改良引进品种果农最受益
我国虽是世界柑橘第三生产大国,却是贸易小国,出口量只占柑橘总量的2%左右。而世界柑橘产量第一、第二的巴西、美国,出口量却达70%以上。造成这道“鸿沟”的,是柑橘的品质。
目前,我国已认定的柑橘品种有57个,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只有12.15%,也就是口味多酸,且有明显残渣;其中2月份以后成熟的晚熟品种只有5个,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只有11.8%,品质更差。
为尽快扭转出口不利的局面,针对我国柑橘晚熟优质品种极其缺乏的情况,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在“948”计划的资助下,陆续从我国台湾引进12个柑橘新品种,包括天草桔橙、秋辉桔橙、清见桔橙、芦柑、蕉柑和茂谷桔橙等。经过多年多点试验观察,从中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最好的品种——茂谷桔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佘亚白女士告诉记者,茂谷桔橙最大的特点就是晚熟,比绝大部分柑橘类品种迟熟2-3个月,即次年年初成熟。尤其是在福建闽南地区种植,因为特别适合的气候因素,成熟期可以长达2至3个月。
用专家的眼光看,茂谷桔橙品质优,“它的果肉含类胡萝卜素比美国新奇士橙要高出383%,果皮高出485%,说明这种橙类果皮的经济利用价值更高。”佘亚白说。
对于种植茂谷桔橙的果农来说,他们更看中的还是其另外两大优点:丰产性强和耐储存。研究员小陈说,茂谷桔橙在专家试验阶段的亩产量就比同类品种高,收获的前3年,亩产分别达到760.9公斤、2681.8公斤和2541.4公斤。这样的亩产量对于长期种植的果农来说,经济利益已经非常可观,亩产经济价值一般都在2万元左右。如果技术掌握得好,还有可能超过这个数字。
而且,收获后的茂谷桔橙可以在3℃-8℃的环境下贮藏103天,对于闽南地区的果农来说,只要储存在地窖里,一般都可达到这样的温度要求。经试验证明,在这样的环境下,好果率100%,失水率0.51%-1.47%,可溶性固形物高达16.6%,3个月后取出的茂谷桔橙的口味依然能够保持不变。
有了这样高品质、易储藏以及价格经济的保障,茂谷桔橙目前已在福建、重庆、广西、四川等地推广种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的茂谷桔橙示范基地,每年就可培育茂谷桔橙苗木10万株销往省内外。
朱蕉小种苗成就产学研一条龙
在植物上任取一小块组织就可以培育出整株一模一样的植物来,这在植物研究领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内行术语称为“组织培养”,外行人通俗的叫法为“克隆”。但是,把这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在大规模种植经济类植物上的做法还并不多见,因为组织培养技术和环境要求很高,对每一个步骤的掌控都要十分严格,在任何一个环节操作稍有不慎,都会造成整批植物死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培养的最高成活率达到95%,创下这个记录的就是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当记者见到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的时候,他刚刚从北京接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回到杭州。虽然有些疲惫,但说起组织培养的话题,他还是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承接了“948”计划中的“花卉组织培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及产业化”项目,到目前为止,项目执行过程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项目实施期间,引进了花卉组培规模化生产技术、组培苗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体系等5项,通过国际合作研究,攻克了一批组培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建立起组培防污染技术、数字化辅助植物组培技术和管理平台等现代组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观赏性植物在国内外都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浙江省农科院把组织培养的重点放在了具有观赏和大规模种植价值的朱蕉上。通过一年多的组织培养研究,不仅解决了其高成活率的问题,而且还缩短了培养周期,降低了植物的培养成本,争取到更大的利润空间。目前,浙江省农科院培养的朱蕉种苗已经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2/3,出口英国、荷兰、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体系。
记者在采访时还碰到一位私企老板,经打听才知道,这位原来做房地产的老板无意中了解了朱蕉组织培养的情况,十分看好观赏性植物组织培养的市场前景,主动提出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目前,这位老板已经投资近3000万元,按照农科院的要求建起了一座组织培养基地,进行朱蕉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对此,陈剑平评价说:“科学成果要实现产业化,既需要有经济头脑的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有科学意识的企业家,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陈剑平说,浙江省农科院的成功,离不开国家“948”计划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引进国际上的成熟技术和优质种苗进行研究。同时,浙江农科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充分创新,在引进高精尖技术的同时,同样重视对科研人才以及科研工作管理观念的引进。陈剑平说,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大对与花卉组培有关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在关键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改进、研发上多予以支持,促进整个花卉组培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