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初步形成
中国财经报
记者从4月11日召开的全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扩大试点工作会议上获悉,在总结黑龙江、云南、河北3个试点省份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我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省份扩大到10个,并在陕西、甘肃、江西等7个省份进行局部试点,全国试点的县达到1045个。
通过试点,初步构建了“财政资金引导、农民筹资投劳、社会捐资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显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卫星介绍,2009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奖补资金185亿元,农民筹资筹劳和社会资助村级公益事业投入628亿元,相当于财政奖补1元钱带动了4元钱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目前,已建成或在建项目25万余个,硬化村内道路47万公里,环卫设施100多万平方米。特别是修建村内小型水利设施24万处,对抗旱防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点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拉动了农村内需,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国2.6亿农民从中受益。可以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已成为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题的一把钥匙。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激发了农民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调动了农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激发了农民的建设热情,由过去“要我干”变成了现在“我要干”。云南、贵州等地掀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高潮,群众人人上工地、户户参与搞建设,出现了全体村民积极响应、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感人场面。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还增强了基层政权组织凝聚力,密切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通过试点,解决了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搭建了乡村干部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工作平台,找到了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农村工作的抓手,工作有了着力点,服务得到认可,群众得到实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同时,村民主体地位得到提高,民主意识得到增强。一事一议议出了村民争相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议出了干群之间的融洽,议出了农户之间的和谐,议出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