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中国财经报
地板是玻璃的,里面撒满了五谷杂粮和泥土。黄的是山西屯留的玉米粒,红的是山西五寨的红芸豆,大粒的是山西汾阳的高粱米,小粒的是山西的沁州黄小米,中间的黑土地则是专程从黑龙江运来的……
“真是太有创意了!”两位来自首都高校的女大学生说道。
这是目前正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上的一幕。从装饰到展品,从图片到影像,走进展馆,仿佛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共和国60年的历程在人们眼前鲜活再现。
60年来,共和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欣欣向荣,工业化迅猛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国家财政实力的日益雄厚。
“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是我国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的一段话,对此作出了高度概括。
60年来,通过持续推进财税改革,形成健康、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
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62亿元,2008年达到了6.13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收入6.62万亿元,60年间增长1000多倍。全国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到突破1000亿元大关,用了28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21年时间;从1万亿元到6万亿元用了9年时间。目前我国一天的财政收入,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的规模也不断加大。60年来,全国财政支出规模从1950年的68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6.26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7.62万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1120倍。
其间,根据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财政运行模式也由计划经济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建设财政,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转变。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教育等社会事业、农业、科技、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支出,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2008年,全国财政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19959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1.9%。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民生支出达到24610亿元。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政运行机制日趋科学规范,财政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也得到有力提升。去年以来,从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再到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和人民经历了巨大的考验,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与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