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老谭家的新账本

中国财经报

 

  “名人”老谭

  听说老谭已经用标准账本记账了,可2月26日,记者再次来到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达里巴乡四家子村,却没能在他家见到账本。

  “半年前省电视台的记者把新老账本都借走了,后来的账我都是拿烟纸盒子记的。”谭业君有些发愁:“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吧。”

  原来,自从本报2007年12月18日发表《农民老谭家的账本》一文以来,老谭成了“名人”,已有多家媒体来采访老谭。后来我们辗转取回的账本上,还能找到几处“XX记者来采访,买烟两盒8元”一类的记录。

  ——实话实说,不做假账,这是老谭不变的风格。

  村民们告诉记者,其实老谭早就是村里的“名人”了,他有闯劲,农活精,是好样的庄稼汉,他的名气是一颗汗水一个坑干出来的,这样的人出名,我们服。

  正是这份说实话、做实事的坚持,使得老谭这本记了9年多的家庭收支明细账,成了反映近年来我国农村深刻变化的一个生动样本。

  一年多没见,老谭的账本里又多了哪些新鲜事?

  该升的升了,该降的降了

  在前郭县农村,往往过了二月二“龙抬头”,才是春季备耕的开始。可老谭今年行动得特别早,1月9日就把270斤稻种买齐了,比往年早了一两个月。

  “我这些年试着看,通常头几批下来的稻种品质最稳定。”老谭爽快地道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不过,老谭同样在1月9日预交50块钱办理的化肥订单却让他有点尴尬,因为他盼望已久的化肥减价如今竟真地实现了。就拿他每年都要买50袋左右的红三角复合肥来说吧,2007年6月老谭买的时候是105元一袋(50斤),2008年3月涨到了173元一袋,最高时甚至涨到了200多元一袋,现在,已掉到了140元左右。

  有农资店老板表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石油、硫磺等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等因素影响,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已普遍陷入了产品价格下跌、库存迅速增加、效益严重下滑、流动资金紧张的被动局面。

  去年底以来日益上升的粮价更是给了老谭“大干快上”的劲头。去年10月底老谭把刚收获的3万多斤稻谷卖给加工厂时,每斤还是0.9元,2月26日已经涨到了1.13元/斤,这已经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高价位,乡里一家加工厂一时间内甚至开出1.18元/斤的收购价,老谭虽然没赶上,但看着仓库里存着的5.5万斤粮食,还是忍不住笑意。

  粮价为啥高涨?老谭想不出来。前郭县副县长、农业专家吴景和的一番话为他拨开了迷雾:

  去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其后党和国家召开的一系列会议,明确了作出了2009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购买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力度,大幅度提高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决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四部门12月又联合下发通知,在已下达1650万吨国家储备和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的基础上,再增加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1400万吨,并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销售。这些政策给粮食市场注入了“强心针”。

  与此同时,国家近期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对农产品初加工的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等政策,减轻了粮食初加工企业负担,有利于粮食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率和出品率,进而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这几年国家给的补贴年年增加一大块,前年我家得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总共2539元,去年增加到了3410元,按承包面积算,每亩平均130元左右。”老谭越说越兴奋,“现在政策形势这么好,该降的(农资价格)降了,该升的(粮价)起来了,我们农民不好好干,哪儿对得起国家!”

  更需要备齐的“三大件”

  已基本购齐家电大件的老谭没沾上今年“家电下乡”政策的光,他不太在乎,可一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机补贴和农业保险来,却有着说不完的话。

  去年秋收前夕,老谭的腰椎间盘突出病犯了,疼得坐不住,不得已,跑到县城医院做了一次核磁共振,花了360元,当即就在合作医疗报销了90元,后来花300元做理疗,又报了90元。虽说平时买药啥的都不能报销,总报销额也不大,但老谭还是觉得看病有了保障,“如今报销也方便多了,不像过去,光复印个身份证就得里里外外跑几回。”

  紧赶着治病的老谭不心疼钱,心疼稻子。随着大儿子和女儿相继成家,老谭夫妇和小儿子3人种5垧地本就有些紧张,如果能享受国家补贴买台农机就好了。

  老谭去年启用的新账本第一页写着“上年结转存款29660元”——如果算上当时未出售的2007年秋粮,实际余额已经超过了13万元。但扣下生产生活开销,连自己相中很久了的进口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半价都凑不够,更别提享受购机补贴了。

  村里已有4台联合收割机,可根本不够用。去年秋收,老谭早早交了钱都排不上号,拖到10月中旬才花2000块钱雇外地来的收割机割了两垧。收得晚了,光稻谷失水、掉穗就让老谭感到痛心。病情刚好转,他就花168元买了条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腰带扎上,吃着止疼片下地抢收去了。

  政策性农业保险也是老谭非常看重的“大件”。2007年,在各级政府补贴80%的情况下,他交了96元,为1.5垧地投了保。不过由于当年吉林省大面积受旱,虽然省政府拿出几个亿来帮助承保的保险公司,其理赔金额还是只相当于应赔付总额的1/3,以致影响了去年农户的投保积极性。老谭得到了418元的理赔,虽有些心不甘,但他去年还是坚持投了117元的保险。可让他纳闷的是,保险公司竟然退了他40元的保费,使他的参保面积由1.8垧减为1.2垧;去年秋天的一场雹灾使他减产两成多,因为没达到减产3成以上的赔付线,只给返还了15元保费。

  “政策性农业保险该是保农民,不能是设套子堵农民。”老谭直言,如果今年的投保和理赔规则不变,他也不想再参保了。

  “农业保险应该按实际发生的灾害程度给予理赔,损失几成赔几成,以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吴景和建议。

  没入账的实惠

  前郭灌区是“三推两早一达标”水稻种植技术的发祥地,而老谭就是当年最早试点这一技术的科技示范户之一。

  老谭敢搞科技试验,2004年的时候他曾把自家收的100多斤豆子全撒到1亩地里做有机肥,试生产绿色大米。“产量和质量确实上去了,可是成本太高,又没有人给认证,卖不出好大米的钱来。”说起这次失败的试验,老谭自己也乐。

  “农民种地离不开科技,可我家里最有科技含量的仪器就是一个温度表,自己办不成啥事,实在是太需要科技服务了。”老谭坦言,这两年他没在科技学习和试验上投什么钱,可咨询专家的机会却更多了。

  这与前郭县去年完成的乡镇机构改革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改革后的乡镇农业站从差额补贴事业单位变为全额补贴,并充实了专业人员。县里以农业站为依托,拨出专款为其聘请专家,到各村巡回讲课,深受农民欢迎。比如今年2月25日专家们到四家子村讲课,老谭就跑去问了好几个问题,村民们舍不得专家走,一再喊着“再讲讲,再讲讲……”

  “现在村干部在大喇叭里只有喊两件事人到得最齐,一个是发补贴啦,另一个就是专家来讲课啦。”四家子村老支书王贵深有感触地说,农村综合改革要求乡镇和村级政权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就是顺民心,合民意。王贵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依靠50垧机动地发包费,以及油田和高速公路占地给村集体的补偿金,积攒下了400多万元的存款,经过村民代表会讨论,先后投资28万元为全村安装了程控电话,投资14万元给所有村民家庭通上了有线电视,全村1883人每人20元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也全部由村集体解决了。去年村里经过“一事一议”,决定两年投资450万元,把连接乡里与各屯的10公里烂泥路修成水泥路,当年就修好了7.5公里——“这些可都没让村民出一分钱、一个工!”王贵特地强调道。

  “集体能出的力出了,咱自己更得往小康路上奔。”离育秧还有20来天,老谭又闲不住了,早早开始打扫场院。

  “猫了一个冬天,手都软乎了。”老谭攥了攥拳头,像是在给自己鼓劲。

 

  (本文采写得到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的大力协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