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打开国家的账簿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胡静林解读预算报告和草案
2008年3月15日  中国财经报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财政预算为更多人所了解,有利于百姓从财政预算安排的“数里行间”读出国家大政方针,明白国家的钱是怎么用的、国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也有利于更好地接受人民监督,推动工作开展。为此,财政部新闻发言人胡静林对今年的预算报告进行了解读。
  让老百姓看懂国家的账簿
  胡静林说,每个人的家是一个小的家庭,国家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家庭要过好日子也都要记账,要对自己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支出算一笔账,要安排好,这时候就要有一个记录和安排收支的账簿。其实国家过日子也是一个道理。
  预算报告和草案就是记录国家的钱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通俗地讲就是国家的一个账簿,只不过国家的这个账本更复杂,收入有税收,税种有20多种,还有非税收入。支出更加复杂,支出的科目更多,有国防、教育、社保、卫生、农业等。还有中央和地方的收支关系,地方四级政府之间也有收支关系,这就显得更复杂,也就不太那么容易读懂了。
  国家的账簿,也就是预算报告和草案,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就具有法律效力,有强制性,必须严格执行。
  为了更好地使预算报告能被大家读懂,也便于审议,财政部党组高度重视,谢旭人部长明确要求预算报告和草案要“易读易懂”,并亲自组织,反复修改。总的来看,今年的报告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不少积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报告和草案中既有对财政收支情况的整体说明,让代表、老百姓知道国家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要用到什么地方去,同时也对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方面的支出情况进行重点介绍。
  二是文字与数字、图表有机结合。预算报告首先要报账,报账就必须要有数字,数字里面包含着政策,是在体现政策,因此文字和数字要结合好。今年为了更好地让代表们审议这份报告,特别增加了很多附图、附表,以便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政策解说好,文字、数字、图、表这几者相辅相成、相互对照、相互佐证,便于理解。
  三是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专业问题。预算报告相对来说比较专业,财经术语多,容易专业化、术语化。为了便于人大代表审议,也为了让老百姓看懂,在起草报告的时候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专业的问题。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字面上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这里面到底是做哪些事,报告就把这个改革的内容说出来了,就是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概括起来主要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两免一补”,这样表述出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此外,对一些不可避免需要使用的专业术语也专门增加了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也尽量通俗化。
  今年的报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第一次把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三农”支出单独作了反映。“三农”支出并不是单独的政府支出科目,而是分散在各个科目当中,而社会上对“三农”问题又很关注,所以这次的预算报告没有拘泥于现有的科目设置,把包含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教育、社保等所有用在“三农”方面的资金都专门进行了统计,集中反映“三农”支出。
  胡静林说,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一些代表认为今年的预算报告和草案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更容易看懂。这是一个方向,以后还会继续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让农民兄弟得到更多实惠
  最近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中央财政每年都以几百亿元的增量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统计显示,过去五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1.6万亿元。在今年的预算报告中,农民兄弟又得到了多少实惠呢?
  胡静林用一组数据作答。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大幅增加,合计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仅2008年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四项补贴就合计743.7亿元,2003年补贴政策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只有130多亿元。
  中央财政还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奖励产粮大县等含金量颇高的政策。2008年将适当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其中小麦每斤提高3分钱,稻谷每斤提高4到5分钱。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在2008年安排165亿元,而2005年开始实施这一政策时只有55亿元。鼓励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粮食能够实现少有的连续四年丰收,是近几年政府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
  胡静林具体点评了这三项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实际上就是政府兜底,它消除了农民卖粮的风险;给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产粮大县的奖励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些政策是粮食连续四年增产的重要保障。
  全国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是今年预算报告的亮点之一。胡静林介绍说,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达到5.13万亿元,增速达到32.4%。去年全国一个月的财政收入,比1993年一年的财政收入还多。
  对社会上关于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的说法,胡静林指出,这个问题需要全面、准确分析,财政收入增幅高,是经济发展形势好的反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结构的差异和变化。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二、三产业所占的GDP比重在不断提高,使得与财政收入中主体税种关联度大的经济指标,如工商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实现利润等增长均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长,相应带动了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增长,直接促使财政收入超GDP增长。二是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财政收入增长率按现价计算,而GDP增长率按不变价核算。2007年的GDP是24.6万亿,比上年增长11.4%,但是如果按现价计算实际上增长17%,因而与财政收入增幅的差距就会缩小5.6个百分点。三是政策性以及特殊因素。2007年铁道运输企业一次性上交国有资产收入,包括因为股市活跃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的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带来的收入增长也比较多,还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减少退税相应增加收入等因素,合计形成增收3000多亿元。四是加强收入征管。随着金税工程的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必须要“强税清费”
  社会上还有这种说法:如果加上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入,政府集中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就不低了,因此建议要实施减税政策。
  对此,胡静林认为,一是不同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公民的福利保障水平不一样,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多高为合理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比较高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概是20.8%,其中税收收入要占到18.5%,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偏低的。二是财政收入既有量的问题,又有质的问题。税收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最规范的形式,也是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而非税收入很多是专款专用,此外还有一些“乱收费”,很难被统筹用于安排民生。所以有些地方财政收入看上去很多,但由于非税收入占的比重很大,真正能够用于改善民生的收入不多。应该说我国目前确实存在费挤税的现象,但是如果按一些人所说的实行减税,就会使得本来就偏低的用于改善民生的税收收入所占比例更低。因此,正确的方向应该是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思路,坚决清理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基金,在不增加企业和居民负担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的质量,提高财政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中央财政是不是拿走了太多收入
  近几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有些基层财政干部感觉本地区财力还是相当紧张,中央财政是不是拿走了太多收入?
  对此,胡静林说,虽然近几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中央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中央本级支出也就是用于中央政府本级事务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上是下降的。
  2007年,中央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4.1%,而中央本级支出仅为1.1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3.1%,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中央财政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方式将中央本级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补助地方财政。2007年,地方本级支出的36.7%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地区本级支出的54.1%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因此,尽管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多了,但中央自己用的份额少了,给地方的钱更多了。
  县乡政府是很多公共服务的最直接提供者。提高县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近几年,中央财政一方面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补助地方财力,另一方面实施了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为目标的“三奖一补”政策、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财力向基层倾斜,县级财力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县乡财政运行渐趋稳定,791个财政困难县已基本解困。
  胡静林介绍说,2008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其中安排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8467.02亿元,增加1374.17亿元,增长19.4%,比中央本级支出增幅高出4个百分点。加大对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的支持力度,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逐步化解历史积累的社会问题。另外,还将继续加大“三奖一补”的力度,今年安排的资金是440亿元,提高基层财政的保障水平。
  上年超收收入下年用
  增收是指当年财政收入比上年财政收入的增加额,超收是指财政收入执行数超过年初预算的数额。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72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4168亿元,超收收入的使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胡静林指出,2007年财政超收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高于预期目标,特别是与税收直接相关的工商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实现利润等实际增长大大高于预期目标,相应的税收实际收入也高于预算数。另外,年度预算执行中国家根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需要出台一些新政策,带来收入增加,税收征管加强,征收率进一步提高也是一个原因。
  2007年中央财政超收,除依法增加有关支出外,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建立机制和制度。如增加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667亿元,增加教育支出21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313亿元等。
  胡静林表示,由于超收收入一般要到年底才能准确预计,相应的超收收入安排的项目和资金拨付时间紧,既不利于预算执行,也不利于人大监督。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改进中央财政超收收入的使用办法。一是在年初就要打足做准预算,执行中不再追加支出。二是从2008年起,年度执行中如有超收,原则上都列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转到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使用。这样做有利于规范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有利于提高预算的透明度,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超收收入安排的监督。三是中央预算执行中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预算时,应当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
  不让学生因困难而读不起书、上不了学
  胡静林说,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读不起书、上不了学。因此,这几年来,尤其是去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中央财政支出364.8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支出323亿元,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困难家庭寄宿生受益。在此基础上,今年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安排570.4亿元,增加205.6亿元。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一步提高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并对高寒等地区给予特殊照顾,以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教师的教学环境。
  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安排9081.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在上一年增长76%的基础上,又大幅增长45.1%,总计达1561.76亿元。胡静林说,前几年工作重点是做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已经全面实现并将继续做好。今年将从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现全面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另外,将支持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好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
  大力支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仅需要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更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只有制度和机制设计的合理,财政的投入才会有好的效果。最近几年是全国财政卫生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200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97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98倍,五年年均增长24.4%。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7.71倍,五年年均增长79.6%。
  看病也一直是农民朋友担心的问题,小病忍着、大病扛着,现在生活虽有改善,但是一些刚脱贫的群众因病又返贫了,所以要让农民的生活有所提高就必须解决看病就医的问题。这几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财政补助、集体扶持和农民个人缴费等渠道筹集资金,主要对农民住院及大病医疗费用给予补偿,农民看病有了一定的保障。
  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是支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对农民,主要是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城市非从业居民,主要是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近几年,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扩大免疫规划、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等方面。三是支持社区卫生工作。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2008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安排2499.0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同比增长25.2%,主要用于支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紧紧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这一中心,立足于“增加卫生投入”和“深化卫生改革”这两个基本点,以投入促进改革,重点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流通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打造稳定器和安全网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对于促进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包括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都非常重要。2008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6684.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增长24.2%。
  这些钱主要花在以下方面:一是提高低保标准。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到50元,中央财政补助比例由1/3提高到7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2007年财政补助标准月人均提高30元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
  二是提高养老金水平。安排1263亿元,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从2008年1月1日起按月人均100元的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科技人员和退休早、基本养老金相对偏低的人员等再适当提高调整水平,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予以适当支持。
  三是支持促进就业。积极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财税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就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