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签货币互换协议 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新华网
货币互换——这个对老百姓来说相对陌生的词汇,近期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之中。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央行接连与国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何谓货币互换?中国为什么要与他国进行货币互换?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正迈向国际化?货币互换与百姓生活关系大不大?
■事件
互换协议相继签署总额6500亿人民币
3月29日,中国央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迄今中国和拉美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至此,自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详见附表),约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的5%。
据悉,目前,中国央行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
解读
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
对于频繁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原因,央行近日专门通过其官方网站发表文章给予解释,称央行运用货币互换手段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以便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众所周知,正在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已经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亚洲国家和有关地区的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成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在货币互换协议中,双方通常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一旦启动货币互换,两国将可通过本币互换,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从而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金融危机导致持有大量美元的一些国家经济受到拖累,而为了缓解对美元的依赖,不少国家减少所持美元,使用其他货币进行国际支付与结算,而“坚挺”的人民币对它们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估计仍会有不少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周边国家与地区会与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之原因 之路线
■解读先周边、后拉美功用各不相同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表示,我国近期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顺序为“先周边,后拉美”,“先是韩国和马来西亚,因为它们是中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在金融危机中受到较严重的冲击,国际支付能力下降。”
丁志杰还表示,这些互换协议的作用有所差别,“与阿根廷的互换,人民币主要是在贸易中充当支付结算的角色;白俄罗斯则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与韩国的互换,主要作用是方便韩国在华企业进行融资;与香港互换,是由于香港是人民币第二大集散中心,中央又准备在香港发债,货币互换主要是为满足资金供给;与马来西亚和印尼互换,是用于双方的商业贸易结算。”
区域化是国际化必经之路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必须经过区域化过程。首先,在周边国家和与中国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尝试采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其次,在成为结算货币的基础上,使人民币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第三,在成为区域货币的基础上再走向国际,实现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上国际化的过程必须伴随着汇率自由浮动和资本开放的过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