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人民日报

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引擎

人民日报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积极扩大内需。积极扩大内需,不仅是弥补当前外需减弱、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改变内需与外需的失衡状况,进而构建内需驱动、消费支撑的发展模式的长期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以城镇化为支撑,使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的引擎。其中,引导、帮助人们实现“住房梦”、“城市梦”和“创业梦”,是需要着力解决好的三个问题。
  帮助人们实现“住房梦”以扩大内需。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伴随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住房市场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住房投资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相应提高。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已占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房地产业的产业链条较长,产业关联效应明显。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帮助人们实现“住房梦”,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当前,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需要调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应该少“拿”一点,降低地价在房价成本中的比重;开发商应该把房价降下来,消除其中的泡沫成分;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并适当通过住房信贷实现自己的“住房梦”。同时,应根据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对住房市场进行分类管理,加快县城及中小城市的住房市场发展。在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下,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小套型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积极推动二手房市场、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住房消费需求。制定购房入户、购房退税等优惠政策,为农村居民到县城建房、购房提供抵押贷款,鼓励农民到县城集中建房、购房。
  帮助人们实现“城市梦”以扩大内需。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有相当一部分还属于“半城镇化”,已经进城的农民工绝大多数并没有市民化。政府应营造环境,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帮助农民工实现“城市梦”,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启动潜在的消费需求。农民工市民化,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一部分农民工长时间在大城市打工,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事实上已成为所在城市的市民,可以让其率先市民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可以引导他们向中西部中小城市集聚,推动构建协调发展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体系。目前我国共有城市656个,其中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下的城市不到全部城市的一半,依托县城发展中小城市潜力巨大。应对农民工转移进行分类指导,依托县城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让农民工拥有稳定职业,帮助他们实现“城市梦”。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农村城镇化的中心,发挥其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在县城以及中小城市全面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使农民工能够在户籍所在地的县城就地市民化。
  帮助人们实现“创业梦”以扩大内需。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需要坚实的产业支撑。以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引擎,尤其需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发展相关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扩大内需,夯实城镇化的基础。把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条有效途径,是鼓励人们尤其是农民工创业,帮助其实现“创业梦”,并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也有助于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应以中小城市和县城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载体,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改变农民工长期“候鸟”型流动方式,帮助一批具有创业潜能的农民工实现“创业梦”。在创业培训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将农民工培训资金列入政府预算,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创业融资方面,加强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力度,放宽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对象和地区范围,积极发展服务农村的中小银行。在降低创业成本方面,对于农民工的新创企业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免税政策或者税率优惠,对于在解决就业方面贡献突出的企业可以实行税收优惠。在创业孵化及园区建设方面,应从基础设施、政策扶持、配套服务、产业引导、人才供给等方面对农民工创业给予系统扶持,营造有利于农民工创业的良好环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