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亿元就业投入少不少
人民日报
420亿元就业资金,较2008年增加160多亿元,增幅高达66.7%
420亿元是中央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地方财政还会有相应的就业投入
从方方面面看,国家对就业的投入绝不仅仅是420亿元,政府增投入、扩内需、保增长,实际上也是在保就业
420亿元的中央财政就业资金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民生亮点”。贴社保、强培训、援创业,更多求职者从中看到希望。不过,也有人疑惑,相比大量回乡农民工、700多万高校毕业生以及大量城镇失业人员,420亿元的投入会不会只是杯水车薪?
420亿元少不少,这里有必要细细分析。420亿元就业资金,较2008年增加160多亿元,增长66.7%。如此高的增幅,应当说充分考虑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体现了政府促进就业的决心。
420亿元是促进就业的直接投入,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其使用方向主要包括: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如培训补贴等;支持创业,如小额担保贷款的贴息;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性补贴,如岗位补贴、社保补贴;针对农民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投入等。
在直接投入外,还有大量促进就业的间接投入。针对经济下行,我国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投入项目,如铁路、公路等,都会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加大投入刺激经济增长,有望从根本上改善就业。因为扩大就业说到底要靠经济增长。所以,当前政府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以争取一定的增长速度,实际上也是在保就业。
420亿元是中央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地方财政还会有相应的就业投入。许多省份公布的2009年财政预算安排显示,就业投入有明显增加。事实上,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就业补助资金往往与地方财政的实际投入和就业工作实绩挂钩,这也会调动地方增加就业投入的积极性。
看“增”的同时也要关注“减”——许多“减”的措施同样会对增加岗位产生积极影响。根据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安排,今年将实行结构性减税,包括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预计会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做减法、“放水养鱼”,虽然暂时国家财政收入会相对减少,但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应对危机,稳定现有岗位并产生更多的岗位需求。
从方方面面看,国家对就业的投入绝不仅仅是420亿元,人们应当对解决就业难题持有信心。但是,也要看到现行做法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强调GDP增速,认为只要加大投入使速度上去了,就业不成问题,这一思路就需要反省。经济增长的确是扩大就业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下,由于经济结构及就业弹性系数不同,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也大不相同。这就要紧密投资和就业的关系,避免无就业或低就业的增长。比如,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就业带动效应会更明显;相比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的劳动力需求会更多;相比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可挖掘的岗位空间更大。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就要把保增长、扩内需的过程变成同时扩就业、增岗位的过程,千方百计扶持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升级的同时统筹兼顾、不轻易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最大限度地探索建立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使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效力,使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齐头并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