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屋顶计划”带来光伏产业新商机
经济日报
最近,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中电电气光伏产业基地的员工们忙得不亦乐乎。围绕国家新近出台的“太阳能屋顶计划”,他们正兵分数路,积极协助各地政府上报太阳能屋顶计划,争取拿到更多的首批示范项目。中电电气光伏太阳能研究院院长贾艳刚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成功获得苏州、江宁等多个地区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
而仅仅在一个月前,这个中国第八家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也与国内众多的光伏企业一样,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经历着业绩大幅下滑的困扰。一些企业的晶硅电池产品毛利率甚至下降至负数。
政策扶持
光伏产业峰回路转
针对光伏产业的困境,3月26日,财政部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支持开展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推进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建筑光电利用等给予定额补助,2009年补助标准原则上定为20元/Wp。
“国家这个政策出台太及时了,让处于低谷的光伏产业看到了新希望。”中电电气董事长陆廷秀这样形容国家两部委的联合发文。“半年多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我们确实非常担心企业的出路。”陆廷秀坦率地告诉记者,“危机确实让中电电气措手不及。几乎是一夜之间,多晶硅由拿不到货快速转化为大量积压,不到两个月时间,产品价格由每吨320万元降到90万元。已经订货的很多客户都希望撤单或暂缓发货。光伏产业盈利空间快速压缩。”
陆廷秀认为,“太阳能屋顶计划”出台在国内光伏产业遭遇寒冬之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提升行业信心,表明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态度,也给企业开拓太阳能光电建筑市场打开了一扇门。“目前,建筑能耗已成为我国能源消耗中最大的构成部分,我国已建成的近40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9%为高能耗建筑,用电高峰期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输出,在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既可促进节能减排,又能够帮助光电企业化解出口市场疲软的压力。
成本尚高
企业仍需苦练内功
但把“太阳能屋顶计划”看作是光伏产业的治本之策,期待其能在短期内起到极大的作用,或许只是一厢情愿。贾艳刚指出,光伏发电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成本过高。目前在我国,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的7—12倍,风能发电的6—10倍,更是传统煤电方式的11—18倍,加之相关光伏项目的立项、补贴等审批严格,因此,虽然国家实施了补贴计划,但由于成本高,光伏发电的电价依然维持高位。
在采访中,陆廷秀强调,一定要走出一个认识误区。虽然最近中美日等国光伏补贴政策陆续出台,全球光伏产业有望回暖,但并不意味着国内光伏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光伏企业想要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还需要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内功的修炼势在必行,唯有占领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陆廷秀说,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光伏电池生产所需的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对我国光伏发电的产业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加大科研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应该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日常功课。
早在2004年5月,中电电气就引入了以赵建华为首的专家团队,作为站在世界光伏技术制高点的科学家,赵建华博士是电池光电转换率最高的世界记录保持者。“资本”与“智本”的优势对接,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光伏产业的路径,也使得中电电气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之一。
此后,中电电气光伏研究团队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太阳能组件工艺的基础上,又相继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电幕墙、光伏瓦片、柔性太阳能电池等组件。他们通过改进普通组件的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研发出双玻\玻金(铝、铜)晶体硅组件,将真空、高压和PVB封装等技术结合起来,降低了生产成本。所生产的光伏组件可直接用作建筑幕墙,实现了与建筑一体化并成功应用于实际项目。
中电电气光伏研究团队还参与起草了“太阳能光伏照明(装置)总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完成了“小型户用风机的研制”、“用于移动通讯基站发射塔风光互补电源系统”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项目5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3项。
领先的技术水平,使得企业在开拓国内市场时顺风顺水,目前,中电电气承接的江宁天印公园光伏项目已并网发电,无锡的光电项目等也得到了客户的好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