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经济日报

一次积极的探索

--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评析
文章来源:2007年8月30日    经济日报

    人们关注已久的特别国债终于面世了。此次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是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下,针对宏观调控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一项调控举措,能起到“一石多鸟”的良好效果。 
    审时度势  及时决策
    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我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流动性偏多仍然突出的背景下进行的。
    从国际形势来看,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全球化和经济虚拟化发展加快。2003年以后,全球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增长很快。2005年,它们管理的资产达1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43%。大量资金为了增值,脱离实体经济循环,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领域,并在金融体系内调整运转,从而扩大了资金量。
    二是世界主要国家实行低利率政策。2001年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从抑制通货膨胀转为创造宽松货币环境。美国基准利率从2001年的6.5%降至2003年的1%,并保持两年多之久。日本利率则长期几乎为零。低利率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促使资金四处寻找出路,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
    三是新兴国家大量资金流入金融市场。新兴国家经济崛起,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在国内消费市场有限或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购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来实现保值,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资金。
    从国内形势来看,经济结构不合理、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流动性偏多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过多。人民银行为对冲过多的基础货币,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等多种综合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由于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流动性偏多问题,该问题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将成为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矛盾。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7月份CPI达到5.6%。因此,积极创新缓解流动性偏多的调控措施,已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经验看,通过政府发行债券筹资购买外汇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积极实施  完善调控
    此次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对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可以减轻人民银行对冲流动性的压力,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发行特别国债不仅缓解流动性偏多的压力,也为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可选择的有效调控工具。
    其次,有利于提高外汇经营收益。运用财政发债购买的外汇资金作为即将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投资公司)资本金,可以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提高外汇资金的经营收益水平。
    第三,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
    第四,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债市场的投资需要。随着银行存贷差增加,保险与社保基金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对国债的投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规模较大,人民银行卖出特别国债时,金融机构等国债投资方可以购买,能较好地满足各方投资需要。
    精心设计  确保平稳 
    国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在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下,借鉴国际经验,实施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的措施,可以促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为切实保障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政策的实施,有关部门对此次特别国债发行的具体操作方式做了积极的探索。
    在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上,主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有效缓解流动性偏多的矛盾,而不急剧缩减流动性规模;二是降低外汇储备规模,而不增加财政赤字,不产生“挤出效应”;三是合法合规;四是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在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上,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主要考虑:一是从当前外汇储备的增长情况看,今后几年每年将会增加约2000亿至3000亿美元,中央银行对冲流动性的压力较大;二是如果发行特别国债的规模过小,难以达到回收流动性的作用。
    在特别国债的发行类型上,考虑到购买外汇的目的,是在缓解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为人民银行提供更多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以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而记账式国债具有流通性好、变现性强的特点,有利于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操作。
    从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来看,特别国债的发行,不会影响货币市场的稳定,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后,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增加,人民银行将在维持货币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通过逐步卖出特别国债调节货币供应量。

附件下载: